六月五日 (第7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3耶穌在伯大尼痲瘋病人西門家裏坐席的時候,有一個女人拿著一玉瓶極貴的純哪噠香膏來,打破玉瓶,把膏澆在耶穌的頭上。4有幾個人心中很不高興,說:「何必這樣浪費香膏呢?5這香膏可以賣三百多個銀幣賙濟窮人。」他們就對那女人生氣。6耶穌說:「由她吧!為甚麼難為她呢?她在我身上做的是一件美事。7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但是你們不常有我。8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了我的安葬,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9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

      這段記載的時間明顯和約翰福音的不一樣,雖然馬太依照馬可的敘事順序。按約翰的記載,這一件事是發生於逾越節前六天的(約十二1),應該是耶穌進入耶路撒冷的前一天,即棕樹節前夕;而馬可的記載給人感覺是逾越節的前一天。馬可這麼編寫,緊扣著香膏和耶穌的生命的真正價值。
      話說當時耶穌在伯大尼,在痲瘋病人西門家裡坐席。有個女人拿著極貴重的純哪噠香膏來到宴席,約翰說是「有人在那裏為耶穌預備宴席」,但卻省略了是誰。當時,馬大、馬利亞和拉撒路三姐弟都在場,「馬大伺候,拉撒路也在同耶穌坐席的人中間。馬利亞拿著一斤極貴的純哪噠香膏,抹耶穌的腳,又用自己頭髮去擦,屋裏充滿了膏的香氣」(約十二2-3)。顯然,耶穌不久前才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
      不過,反過來說,馬可也有那約翰省去的內容,而那更顯出兩個敘事、兩個作者的重要點不同。馬可記載道:「她所做的是盡她所能的;她是為了我的安葬,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我實在告訴你們,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馬可的焦點在於安葬,約翰把這事放在他的敘事前半部(符號之卷)中最後一個神蹟(符號)之後,之後便是耶穌榮耀進城,而到最後,約翰的敘事中,耶穌的死便是他得榮耀的時候,充滿了香氣
      不過,話說回頭,馬可更多鋪排將要進場的猶大。既是鋪排,猶大的名字沒有出現,只說有幾個門徒心中不高興這女人如此鋪張,不像約翰直言是猶大不悅。加以鋪排,故先給予隱藏,但透露出不滿之處在於這女人所甘心獻出的香膏,在他們眼中看到的不是愛與感激,而是浪費。他們所衡量的是香膏的商業價值,以及所值三百兩銀子是否該這麼使用,考量的實用性。他們甚至有非常正當的理由,換售以後所得,更可「賙濟窮人」。他們雖然沒有說出口,但耶穌卻知道他們生氣些甚麼,或許他們的表情根本就露出不悅之色,以至對他們說:「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但是你們不常有我。」
      臨近耶路撒冷,或按馬可福音的敘事而言,是臨近逾越節,耶穌知道自己被殺的日子臨近,這話「你們不常有我」也是若有所指吧!只是門徒的心仍只留意那表面的,對於耶穌將要如何,一點感覺都沒有。
      耶穌最後不但給予這女人最體貼的讚賞,「普天之下,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為甚麼「傳這福音」,要述說她所做的來記念她呢?她所做的和福音有甚麼關係呢?這福音指的不是羅馬帝國所誇的太平盛世(Pax Romana)──其實這世界的國有甚麼可靠的應許嗎?──不,是耶穌基督。馬可沒有透露原來這女人就是拉撒路的姐姐馬利亞,若不然我們會作出聯想說:當然啦!她家裡有這麼一件神蹟──弟弟從死裡復活,當然是福音啦!我們也不知道馬可的第一代讀者知不知道這背景。不,我們再讀清楚,耶穌是說:「無論在甚麼地方傳這福音,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來記念她。」耶穌是假設了「這福音」是甚麼,我們也從馬可福音一章一節依序讀到這一章,認定耶穌基督就是那福音。 
      這樣,此處的意思,凡傳講耶穌的,都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傾注所有膏抹耶穌,作為安葬耶穌所膏的香膏。那是愛的表達,不是愛耶穌的神蹟、能力,而是單單愛他。傳講耶穌的我們,在傳講之時,我們愛他嗎?在推動建堂時、在培靈佈道大會、在大事宣揚福音能改變人的生命之時,我們愛他嗎?難道只關乎得永生嗎(關於永生這論述,參札記第五十四日)?

六月二日 (第7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1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在想法子怎樣設計捉拿耶穌,把他殺掉。2他們說:「不可在過節的日子,恐怕百姓生亂。」

      根據敘事,進入經文第十一章(札記第五十九日),耶穌進城,來到耶路撒冷。一般說法,那是後來聖週的開始(那一日教會傳統稱為棕樹主日),也就是耶穌為人在世最後一個星期。「過兩天是逾越節」,我們知道那會是耶穌受害釘死的那一日。可是,是歷史的弔詭還是人事的弔詭呢?明明祭司長和文士是說:「不可在過節的日子,恐怕百姓生亂。」即是說,萬萬不能在逾越節或除酵節中任何一天發生甚麼事。
      「恐怕百姓生亂」,這是怕引起騒動,怕引來羅馬當局的鎮壓?怕因此被牽連?到底他們怕甚麼?他們怕的是百姓、群眾,一些不在他們計算和控制下的因素。可是他們那分想除掉耶穌的想法,就是一直糾纏著他們,猶如心魔。先前耶穌在聖殿裡所做、所說的,實在撩到他們的痛處了。整個祭祀系統中的彼此包庇、「官官相衛」,以及和羅馬政權的利益和權力的輸送,雖不致被耶穌推翻,如那被他推翻的兌換銀錢的桌子一樣。但那一分潛在的擔憂,就是纏繞在他們心裡,時不時就冒出,就是不整治一下耶穌,日子就是過得不安樂。
      你說有這樣的人嗎?我相信你或許也遇過。到底甚麼原因造成的呢?缺乏安全感?嫉妒?害怕?這些都和上帝國的特質相反。這分「想法子怎樣設計捉拿耶穌,把他殺掉」的心思意念,成了他們的主人,驅使他們不由自主的行動。結果,時機上真的是陰差陽錯,偏偏想避開這節期,除滅耶穌的機會卻是自動送上門來。且待下回分解。

六月一日 (第7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32「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33你們要謹慎,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時刻幾時來到。34這事正如一個人離家遠行,授權給僕人們,分派各人的工作,又吩咐看門的警醒。35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這家的主人甚麼時候來,是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時,或早晨,36免得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的:要警醒!」

      不錯,「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果然,重點不是去估計或推算甚麼時候。不過,有意思的是,正因不知道,所以才說「要謹慎,要警醒」。事實上「警醒」一詞,在短短幾節內,出現了四次。
      因為沒有人知道那日子、那時辰,幾時發生不只是個謎,還是個隨時會發生的事。何時和隨時弔詭的並存著。這製造出一種緊迫意識。耶穌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事正如一個人離家遠行,授權給僕人們,分派各人的工作,又吩咐看門的警醒。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這家的主人甚麼時候來,是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時,或早晨,免得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 
      這裡出現了一個和時間沒有直接關係的重點:受託。如果說那日子、那時辰說的依然是人子復臨的事,重點已經不完全是祂要來掌王權的事,而是僕人有沒有忠心。警醒,不在於會不會錯過人子復臨;警醒,不在於上帝國在人子復臨的時候成就(耶穌的門徒或許仍然是這麼想的)。而是在於隨處隨在,都當作祂復臨的那日子、那時辰。問題是,你認為你當忠心做甚麼嗎?問題是,你當如何忠心的活呢?

五月三十一日 (第7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28「你們要從無花果樹學習功課:當樹枝發芽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29同樣,當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就知道那時候近了,就在門口了。30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一切都要發生。31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

      「在那些日子」、「那時」,這些關乎時間的詞一再出現。如果說那是關乎人子顯現的時候,那麼,對於當時的以色列民而言,人子是否已經來臨?如果耶穌自己暗示,祂乃是但以理書所指的人子的話,那麼人子已經來了。既是如此,還要等候人子來臨嗎?「當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就知道那時候近了,就在門口了」──這話如果是指人子來臨的話,要麼當時的門徒並沒有這樣的認知──耶穌是人子。可惜彼得還曾大聲說:「你是基督」(參札記第四十三日),基督的意思就是彌賽亞,就是受膏君王。我們可以想像,那含義和人子是相重疊的。
      那到底耶穌說的是甚麼呢?「時候近了,就在門口」了。而且,他還說:「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一切都要發生。」對門徒而言,簡直就是謎語了。上文提到「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來臨。」這樣一來,彷彿是說,那位帶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來臨的人子,還沒有顯現。記得耶穌曾經三次預言自己受害被殺,我們也思想過。容我們再把經文引述如下:
  •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可八31)。(參札記第四十四日)
  • 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可九31)。(參札記第四十九日)
  •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可十33-34)。(參札記第五十六日)
      耶穌明明自稱人子。這樣,這位即將被殺的人子,和那帶著能力和榮耀駕雲降臨的人子,如何會是同一個人呢?如果我們是當時的門徒,十有八九我們一樣不明白。作者覆述耶穌這些講論,對於苦候復活升天後的耶穌之復臨的第二和第三代信徒而言,卻又有另一番含義。本來第一代以至第二代信徒,對於耶穌基督之復臨,心中的時間表,確實是耶穌的話字面上的含義「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一切都要發生」。可是,要發生的似乎都已一一發生了(如前所述),這世代指的豈不正是他們的世代嗎?何以耶穌基督復臨卻了無音訊、無影無蹤?
      「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在那時候,耶穌這話的含義比較是兩約期間以來那種義人含冤得雪(vindicated)的意思。誠如哈巴谷書二章四節裡所說:「義人必因信(實)得生。」這句用在耶穌身上,耶穌就是那義人,耶穌也是那向上帝活出信實生命的人。「得生」,在那經文中,一樣是殺身成仁、慷慨就義而死於不義者之手而後,在永活的主面前得證清白無罪,且為義受逼至死,上帝賜他生命作為冠冕的含義。
      回過頭來,到底「這世代還沒過去,這一切都要發生」這話,該如何理解呢?「世代」原文可以指同一文化族群,也可以指同一時代的那些人。這樣說來,我們前面所說幾代門徒的納悶是可理解的。或許耶穌所說的「這一切」,不包括人子帶著能力和榮耀駕雲降臨。還是說耶穌不知道這榮耀的人子甚麼時候復臨嗎?或許誠如隨後經文所說「那日子,那時辰……子也不知道」。若撇除人子榮耀復臨,其實其他「這一切」如經文所描述者(可十三5-23節),確實都已發生。而且天地還未廢去之前,這些事都要一再發生。然後,人子才榮耀復臨。

五月三十日 (第7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24「在那些日子、那災難以後,

太陽要變黑,月亮也不放光,

25眾星要從天上墜落,

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 26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來臨。27他要差遣天使,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召集他的選民。」

「在那些日子」──這是舊約典型所指耶和華審判的日子、降臨的日子、末後的日子、拯救的日子。上帝既審判祂的百姓,更是為以色列伸冤並施救拯,審判那些欺凌他們的外邦列國。約珥書裡有這麼一段話說:

列國都當興起,/上到約沙法谷;/因為我必坐在那裏,/審判四圍的列國。/揮鐮刀吧!因為莊稼熟了;/來踩踏吧!因為醡酒池滿了。酒池已經滿溢,因為他們的罪惡甚大。/在斷定谷有許多許多的人,/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斷定谷了。/日月昏暗,星宿無光。(珥三12-15)

我們所讀到的「太陽要變黑,月亮也不發光,眾星又要從天墜落」的意象,應該和約珥書的「日月昏暗,星宿無光」同出一轍,為要表明上帝的審判,正是「約沙法」這一名字──耶和華必審判,以及「斷定」這兩個含義所表達的。無獨有偶,啟示錄同樣用的這個典故和意象「羔羊揭開第六個印的時候,我看見地大震動,太陽變黑像粗麻布,整個月亮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在地上,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啟六12-13)。

另外,約珥書那審判的意象中的醡酒池,在啟示錄裡也引述了:

另有一位天使從天上的聖所出來,他也拿著鋒利的鐮刀。另有一位天使從祭壇出來,是有權柄管火的,向那拿著鋒利鐮刀的大聲喊著說:「伸出鋒利的鐮刀來,收取地上葡萄樹的果子,因為葡萄熟透了。」那天使就把鐮刀向地上揮去,收取了地上的葡萄,扔進上帝憤怒的大醡酒池裏。那醡酒池在城外被踹踏,有血從醡酒池裏流出來,漲到馬的嚼環那麼高,約有一千六百斯他迪那麼遠。(啟十四17-20)。

我們要說明的是,活在以色列宗教文化和經文傳統下的耶穌,他說的話出自他們共同的資源、共享的語彙,擁有相同的願景。這一番呼應著約珥書的話,以及下一句呼應著但以理書中有關人子的話,有著同樣的效果。我們先前曾引述過,為了更清晰的明白耶穌的講論,且再引述但以理書的話:

我正觀看的時候,/有寶座設立,/上面坐著亙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潔白如雪,/頭髮如純淨的羊毛。/寶座是火焰,/其輪為烈火。/有火如河湧出,/從他面前流出來;/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萬萬;/他坐著要行審判,/案卷都展開了。(但七9-10)

在同一章裡往下讀,我們讀到其中提到人子說到: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看哪,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上的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他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度必不敗壞」(但七13-14)。

所以,根據這異象所指,人子從那坐在寶座上的,領得了權柄、榮耀和國度。換句話說,人子和得國一事是息息相關的。主流學者認為但以理書成書於公元前二世紀。因此那處於百多年後的耶穌時代,以色列民對於人子的想像正是但以理書裡所描述的。

我們如此引經據典的論證,不是要證明耶穌就是基督。他的確是。放在第一世紀耶穌的時代,他如此引述,不排除他有這樣自證的想法;但那卻是他被入罪的原因,因為當時的宗教領袖以及以色列民所期待的,正是一位坐在寶座上的君王。耶穌被拒,一者是對他們而言,他不像是這位人子;再者是,如果耶穌是的話,他們便要俯伏在他(祂)面前。祂是君王,祂是上主;他們只是子民。

五月二十九日 (第7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14「當你們看見那『施行毀滅的褻瀆者』站在不當站的地方(讀這經的人要會意),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15在屋頂上的,不要下來,也不要進家裏去拿東西;16在田裏的,不要回去取衣裳。17在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就苦了。18你們要祈求,叫這事不在冬天發生。19因為,在那些日子必有災難,自從上帝創造萬物直到如今,從沒有這樣的災難,將來也不會有。20若不是主減少那些日子,凡血肉之軀的,就沒有一個能得救;但是為了他所揀選的選民,他將那些日子減少了。21那時,若有人對你們說:『看哪,基督在這裏!看哪,在那裏!』你們不要信。22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將要起來,顯神蹟奇事,如果可能,連選民也迷惑了。23你們要謹慎!凡事我都預先告訴你們了。」

經文中括弧中的字,原來正是解這段經文之鑰。誰是讀這經的人呢?當然最早是馬可福音第一代讀者。這裡出現兩個時間點:一個是耶穌向門徒說話時,一個是作者向他那一代的讀者說話時(我們之後也可以說作為這時代的讀者的我們)。其實,一直以來我們一再著眼於敘事──那是要兼顧寫作背景所處的第一世紀以及經文內部的起承轉合,同時側耳聽聽作者與當時讀者(他的受眾)之間那種言而未宣的論述和心聲。這樣的三文治式(俗稱文本背後、文本裡面以及文本前面)的閱讀,不知不覺間訓練我們進入文本世界的能力──立體的文本世界是我們所存活的世界的一面鏡子。藉著文本世界中的文化社會和政治脈絡、敘事中人物的心思、對話和互動,我們被點醒了、光照了、心思和屬靈眼光和辨識能力被訓練了。換句話說,我們被經文塑造了,認識耶穌、上帝的國更多了,並且更認識了自己,自己的生命、動機、盲點、攔阻,聆聽上主的呼召。

      上述經文十分可能反映著公元六十六至七十年間羅馬與猶太的戰爭。不過,經文不是要作一個編年史中歷史事件的記錄。反之,它更像是天啟文學以符號承載信息為目的。經文中逃到山上、不要進家裡拿東西、不要回去取衣裳、孕婦或仍帶著襁褓中的嬰孩的婦女,那種狼狽的逃難情景,有非常強烈的視覺效果,有助我們感受到戰爭臨到的慘況。這背後除了當時的羅馬猶太戰爭,也可遙指公元前六世紀猶大國淪陷於巴比倫之手的日子,或公元前第二世紀西流基王朝的安提阿古以彼反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蹂躪的日子。
      那位「『施行毀滅的褻瀆者』站在不當站的地方」,可以是指安提阿古,也可以是羅馬皇帝加里古拉(Caligula)。前者曾在聖殿裡設立宙斯(Zeus)的神像,並以豬獻祭;後者也在聖殿中樹立自己的像。[1]無論如何,戰爭、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日子,除非身歷其境,無法想像其中之苦。今天,在新聞媒體畫面充斥的年代,我們每日收到的相關訊息,恐怕是古代人一生都未必見到。如何避免麻木,如何保持一種警覺,誠如經文的警告所要達到的目的。前些日子,我們聽聞一個警告,希望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不要延至冬天,因為必苦不堪言,正如經文所說:「你們要祈求,叫這事不在冬天發生。」
      耶穌接著說:「因為,在那些日子必有災難,自從上帝創造萬物直到如今,從沒有這樣的災難,將來也不會有。若不是主減少那些日子,凡血肉之軀的,就沒有一個能得救;但是為了他所揀選的選民,他將那些日子減少了。」按聖經的敘事,洪水的災難可說是無可比擬的,但這裡卻用上一個誇張修辭法,為要突顯這些日子實在有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感覺。重要的含義是,苦不堪言,忍無可忍,想要放棄,寧願自盡的感覺。 
      正是這樣的日子,最容易催生那末世情意結,說基督即將復臨的說法處處可聞,假先知嘩眾取寵,頻發基督再來的風聲(比較札記第七十一日,比較經文第6和21-22節)。可是,耶穌的提醒是,聽到這些呼聲時,不要信,正好和那些愛好末日神學之輩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迷惑,只當忠心的過好每一天就是了。最後,耶穌以第三次「要謹慎」作為這一段的結尾。

[1]  參ibid., 46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