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六日 (第6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二章

1耶穌就用比喻對他們說:「有人開墾了一個葡萄園,四周圍上籬笆,挖了一個醡酒池,蓋了一座守望樓,租給園戶,就出外遠行去了。2到了時候,他打發一個僕人到園戶那裏,要向他們收葡萄園的果子。3他們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4園主再打發一個僕人到他們那裏。他們打傷他的頭,並且侮辱他。5園主又打發一個僕人去,他們就殺了他。以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的被他們打了,有的被他們殺了。6園主還有一位,是他的愛子,最後又打發他去,說:『他們會尊敬我的兒子。』7那些園戶卻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我們殺了他,產業就歸我們了!』8於是他們拿住他,殺了他,把他扔出葡萄園。9這樣,葡萄園主要怎麼做呢?他要來除滅那些園戶,將葡萄園轉給別人。

10-11『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奇妙。』/這經文你們沒有念過嗎?」

12他們看出這比喻是指著他們說的,就想要捉拿他,但是懼怕眾人,於是離開他走了。

      耶穌還未說完,接著他對他們說了一個比喻。
      先前我們已引述過以賽亞書,指出葡萄園象徵以色列。這比喻中葡萄園租給了園戶,園戶指的就是現在打理葡萄園的那一批人,就當時而言,也就是先前所說的三一集團,以及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那些人。
      其實,耶穌說的比喻,無一不直中要害,在現場說出有即時的果效,大家都心照不宣,被說中者要麼啞口無言、理屈詞窮,要麼因惱羞成怒而怒火中燒。比喻中的「僕人」竟然不是指他們,這些宗教領袖心裡自很不是味道。自認為是主人托管葡萄園的僕人,卻原來只是租戶;聽起來原本僕人身分似乎較低,但仔細一想,僕人屬他主人,在那時代而言仍是家中的一分子,租戶則是外人。
      耶穌這一說,便顛覆了那些自居是葡萄園的當然擁有者或管理者的宗教三一集團。他進而幾乎等於直言不諱,說主人三番兩次打發僕人來收葡萄園的果子,結果先是「空手回去」,再打發一個來,「他們打傷他的頭,並且侮辱他」,再後來被差來者,「他們就殺了他。以後又打發好些僕人去,有的被他們打了,有的被他們殺了。」這裡比喻的是歷代的先知,都一再的被以色列民當中的領袖拒絕和傷害。如今,耶穌雖沒有指名道姓,但說的就是這一班聖殿祭祀的代理人。
      我們都聽過甚麼叫集體意識,即是說在一個群體中、社會中,一種約定俗成的對錯標準,一種隱藏於各人心中,以致相互維護,為某些看不見的、但又似乎關乎集體(尤其是大部分的持份者的)名譽、一種因襲的傳統價值,活在其中的人不願被挑戰、大家都已知道的問題不被戳破或說穿。這可以是集體意識的一種無形的表現方式;當然還有其他的形式。
      耶穌的比喻,當然是戳破了這集體意識。有誰願意認自己是殺害先知的共犯呢?在大家都相互維護「我不是」的心理下,耶穌竟說穿了。最後他說:「園主還有一位,是他的愛子,最後又打發他去,說:『他們會尊敬我的兒子。』那些園戶卻彼此說:『這是承受產業的。來,我們殺了他,產業就歸我們了!』」到底甚麼樣的動機,會使到這些園戶竟然把心一橫殺了這承受產業的兒子。
      我們都知道以色列是上帝的產業,是屬上帝的,當然也是屬於上帝的兒子的。我們曾提到,「上帝的兒子」這稱號,是馬可福音的作者所刻意隱藏的。或許我們會說第一章開宗明義第一句便已提到「上帝的兒子」。聖經學者有個看法,即那在全章第一句中出現的,本是後來加上的,因許多較早的抄本是沒有的。即使如此,也是加強了那刻意不張揚耶穌這身分的目的。
      其實,我們一路讀下來,或許已有這分感覺:欲蓋彌彰。作者似乎是借用了耶穌一再加以自我隱藏的作法,時候未到,不要人過分宣揚,以免眾人只是一味留意神蹟的表面而對於他要傳揚的上帝國反而忽略了,又可能不想在大家的彌賽亞期盼把復興以色列、掙脫羅馬帝國統治的民族希望套在他身上,因此一再的壓抑這身分。不過,越是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越看見上帝的兒子這身分一直滲漏出來,比如受浸時天上有聲音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愛你」(參札記第四日),在海上對門徒所說:「是我,不要怕」(參札記第一單元第三十四日)、彼得說:「你是基督」(參札記第四十三日),山上變像時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從他!」(參札記第四十六日),或說此處指的「愛子」、「我的兒子」。作者其實倒更像是處處暗示著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最後,耶穌引述詩篇詩一一八的經文自喻:「匠人所丟棄的石頭/已作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主所做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奇妙」(詩一一八22-23)。這在當時有可能是常被引述的(比較徒四11;彼前二6-8)。所以耶穌反問他們說:「這經文你們沒有念過嗎?」 
      我們大概不會自以為會成為這班上帝子民中的領頭班子,或說不會是信仰群體中作帶領的,但卻硬著心越來越想「捉拿他」(其實捉拿或對付祂的僕人也是如此)。是的,經文中不是猶太教的領袖和基督教使徒們的對立,而是同屬上帝子民的宗教領袖在對付他們當中的先知。可嘆的是,這些領袖心中顧忌著眾人,即那些張著眼睛見證著一切的人。故此,暫時他們還不敢明目張膽的捉拿耶穌。

五月十五日 (第6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27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耶穌在聖殿裏行走的時候,祭司長、文士和長老進前來,28問他說:「你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給你權柄做這些事的是誰呢?」29耶穌對他們說:「我要問你們一句話,你們回答我,我就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30約翰的浸禮是從天上來的,還是從人間來的呢?你們回答我吧。」31他們彼此商議說:「我們若說『從天上來的』,他會說:『這樣,你們為甚麼不信他呢?』32但若說『從人間來的』,卻又怕眾人,因為大家認為約翰確是先知。」33於是他們回答耶穌:「我們不知道。」耶穌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仗著甚麼權柄做這些事。」

      耶穌他們又來到耶路撒冷。先前本已在聖殿掀起騷動,真可謂沒有見好就收,或說該是時候避避風頭吧!結果,從看熱鬧的人的角度看,自然會以為,現在兩幫人實在是對著幹了。耶穌哪地方也不去,卻偏偏再到聖殿裡行走,那些死對頭「祭司長、文士和長老」,當然不放過這機會來找他麻煩。
      作為讀者的我們(比較接近我們感覺的說法應該是:作為信徒或作為主門徒的我們),知道孰正孰邪,我們知道耶穌所做的是對的,也必然支持他的言行和對答。然而,如果真是從看熱鬧的角度,只看表面,走進現場的我們,未必會完全站在耶穌這一邊。說不定我們當中早有人對他先前在聖殿之所為感到不可一世,趕走作買賣的人,還推倒那些兌換銀錢的人的桌子,並且口出狂言,還自以為是的引經據典,一副自以為很熟悉經書的樣子,還在宗教領袖如祭司長之輩面前賣弄,大放厥詞,應該感到不以為然吧!要記得,走進當時現場的你,未必還會支持耶穌的做法。
      話說這權貴三一集團:祭司長、文士和長老,他們置疑耶穌憑甚麼權柄行他在聖殿所行的。畢竟耶路撒冷以至聖殿,乃是他們的權力核心之所在。姑且不論耶穌的權柄從哪裡來,只從他深明聖經的要義,他的服事、醫治的能力等等,我們看見一位生命有質感(substance)、表裡一致、恨惡罪惡但憐憫罪人的先知人格。他也一再叫人體會到,與他相遇之後人生仿如再生。
      反觀那權貴三一集團,他們做事是出於害怕權力受威脅,又出於嫉妒。故此,夾在兩難之中,因為耶穌反問他們約翰的浸禮是從天上來的還是從人間來的。所以,他們答天上來的也不是,說是人間來的也不是。說是天上來的,一者他們拒絕了約翰,再者先前他們拒絕約翰和現在拒絕耶穌,同出一轍,他們怎麼也啃不下來。反之,如果說約翰是從人間來的,又得罪了眾人。相信約翰在民間也深受歡迎,正如耶穌一樣。眾人既認為約翰是先知,對於耶穌,他們的看法必有過之而無不及。
      從天上來的憑據是甚麼?在今天而言,可以說是忠心於上帝的話,認真進入聖經的世界,帶出其含義,並叫聖靈的工作藉此彰顯。忠於聖靈,聆聽聖靈,經歷聖靈,把自己放在聖靈的主權帶領中。忠心於耶穌基督,認識祂並經歷祂,效法祂。

五月十二日 (第6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20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21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他說:「拉比,你看!你所詛咒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22耶穌回答:「你們對上帝要有信心。23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離開此地,投在海裏!』他心裏若不疑惑,只信所說的必成,就為他實現。24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你們已經得著了,就為你們實現。25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該饒恕他,好讓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耶穌進進出出耶路撒冷,每到晚上就到城外。話說在聖殿大發義怒(其實當時會有人覺得他在鬧事)之後,「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

在猶大地區,無花果一年有兩個收成季節,一是五至六月期間,另一次是在八至十月期間,而這時候接近逾越節,當在三月尾至四月初期間,沒有找到果子也是正常的。不過,一棵枯乾的無花果樹,讓人想起以賽亞書五章一至七節裏的葡萄之歌。其中第七節說:「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公平,/看哪,卻有流血;/指望公義,/看哪,卻有冤聲。」[1]

承接我們先前提到的祭司集團,以及猶太宗教領袖和社會權貴,他們無視民不聊生,藉宗教傳統以自肥,和以賽亞先知當年所指出的同出一轍。他們豈不是期待復興嗎?他們以為宗教活動的復興就是復興,卻忽視活生生的人沒有被關愛。先前我們已引述耶利米的聖殿講章,其中便諷刺、責備到這些祭祀集團和假先知的虛言幻語。對於這些人,主說:「我必使他們全然滅絕;/葡萄樹上必沒有葡萄,/無花果樹上沒有果子,/葉子也必枯乾。/我所賜給他們的,/必離他們而去。」這裏門徒也看見連根都枯乾了的無花果樹。

耶穌轉身對門徒說:「你們對上帝要有信心。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離開此地,投在海裏!』他心裏若不疑惑,只信所說的必成,就為他實現。」這不是一般憑信心就必得的禱告教導。從上下文(即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無花果樹)的三文治結構的設計估計,馬可要點醒他讀者的是,投在海裏的山,就是聖殿所處的山。言下之意,這樣的聖殿並其背後的操盤者,都投入海裏算了。人若心裏不疑惑,便看得清楚,到上帝面前來,是憑著信,而非靠這些自利的祭司們。這也和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遙相呼應:「沒有信,就不能討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並且信他會賞賜尋求他的人」(來十一6)。

到聖殿來的人,按我們從利未記所讀到的,有獻燔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素祭,其精意除了為自己已知未知的罪、有意或無意間犯的罪獻祭,更重要的也是與上帝和好,並把自己完全獻上。保羅也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如果是這樣,祭司的責任乃是叫人得蒙饒恕,也能與上帝和好,討祂的喜悅。

耶穌的意思是,只有人帶著信心來到上帝面對祈求祂的饒恕,祂就必饒恕,但祂也深深期待這人先有個願意饒恕人的心。主自己也教導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六12)。這番話我們都明白。但想像耶穌當時如此教導門徒之時,主宰聖殿祭祀的祭司集團的反應。這樣看來,耶穌的教導在那時候而言是激進的;當然,也是得罪那些宗教當權者的。可是,正本清源的,我們若透過律法書和先知書的教導,便知道耶穌沒有錯

在此,你看見一個怎樣的耶穌呢?他是你先前所以為的耶穌嗎?你能擁抱這樣的耶穌?能愛他嗎?還是如同當時的領袖一樣,超級反感?反過來說,作為門徒、效法耶穌的你,有機會步他後塵嗎?耶穌不是曾對門徒說過:「學生不高過老師,僕人不高過主人。學生所遭遇的與老師一樣,僕人所遭遇的與主人一樣,也就夠了。既然有人罵一家的主人是『別西卜』,更何況他的家人呢?」(太十24-25)。記得這被罵別西卜的是耶穌。我們若認自己是他的學生、他的僕人、他的家人,那步他後塵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1] Ibid., 373.

五月十一日 (第6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15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一進聖殿,就趕出在聖殿裏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16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聖殿裏經過。17他教導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我的殿要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18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掉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對他的教導感到驚奇。19每天晚上,他們都到城外去。

      耶穌再度來到耶路撒冷,走進他前一晚再環視過的聖殿。毫不猶疑的「趕出在聖殿裏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耶穌教導他們的話,第一句是:「我的殿要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這反問句是修辭語法,意思是說他相信他們是知道的。這句原出於以賽亞書五十六章七節。全節原本是:「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的禱告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祭物,/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
      至於下半句,則是出於耶利米站在聖殿門口所宣講的聖殿講章裏所說:「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你們眼中豈可看為賊窩呢?看哪,我真的都看見了。這是耶和華說的」(耶七11)。同樣的,我們必須再讀其上文,才會明白為何祭司長和文士聽見耶穌的話,便想除掉耶穌。經文說:「看哪,你們倚靠虛謊無益的話語。你們豈可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向巴力燒香,隨從素不認識的別神,又來到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說『我們平安無事』,為了要行這一切可憎的事呢?」(耶七8-10)
      基本上,耶穌指責他們犯下所有的誡命,但卻粉飾表面,裝作沒事,一切都平平安安。正如當年耶路撒冷淪陷、南國猶大亡國前一樣,一堆的祭司圍繞在王的四周所說的。他們開口閉口說:「這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耶七4),卻罔顧百姓的需要。祭司長和文士當然知道耶穌所引的經文的背後含義。所以他們才怕他。即是說,耶穌說對了。
      話說當時的聖殿祭祀相關的祭物和聖殿稅,都是由祭司集團包辦的。來自以色列各地的,必須到耶路撒冷的聖殿裏才能獻祭。有錢的,獻上牛犢毫無問題之餘,我們從舊約得知,「獻燔祭的祭司,無論為誰獻,所獻燔祭牲的皮要歸給那祭司,那是他的」(利七8)。獻的祭越多,祭司所得也越多;有錢的人,罪不怕犯,在獻了贖罪祭以後,再獻上燔祭,又是好漢一條。
      至於貧苦人,比如說許多來自加利利的猶太人,他們迢迢長途,大概也不方便帶一隻牲畜來,即使是十家人共獻一隻,途中羊犢、牛犢有甚麼問題,也就極大損失了。於是,來到聖殿處,才現場購買,再窮的,便買隻鴿子或斑鳩。可是價錢完全是祭司集團的壟斷。聖殿稅也一樣,平常用的錢幣被視為不潔淨,不能用作繳聖殿稅,必須兌換,只是兌換的匯率也完全掌控在祭司祭集團手中。我們猜想文士應該也有分於這些紅利。
      這是萬國禱告的殿嗎?還是牟利的財團?是金融交易所?
      耶穌之氣忿,可想而知,所以他「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聖殿裏經過」,這些都是謀財圖利的工具。
      話說祭司長和文士非常怕耶穌,倒是眾人對他的教導感到驚奇。事實是,耶穌不但引經據典,恰到好處也擊中要害,看似激烈的行動,叫人也無話可說。然而,這當然沒有使他贏得這些位居要職的宗教領袖的認同,甭說讚賞,反而更加引發他們的殺機。我們或許對福音書如此記載這些人物,已有既定的刻板印象,毫不驚訝他們會如此,因為他們是故事中的壞人。可是,若把這場景搬到我們所處的現實中呢?你是否也能辨識你群體中這一字號的人物?

五月十日 (第6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12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13他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過去,看是不是在樹上可以找到甚麼。他到了樹下,竟找不到甚麼,只有葉子,因為不是無花果的季節。14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門徒都聽到了。

      前一天看見聖殿的耶穌,第二天離開伯大尼要再回到耶路撒冷,但先入眼簾的是一棵無花果樹。經文說那不是無花果的季節,當然也找不到果子。雖說無花果樹本是當地常見的果樹,因此也常被用來比喻以色列民。或許正因如此,看見沒有果子的樹,耶穌先前的感慨一時宣洩而來,對著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我們知道,那是借樹喻人的話。
      到底那代表以色列的聖殿是甚麼景像,以致耶穌如此失望。今天的教會,有甚麼耶穌要看而看不見的,反倒是看見了一些污穢不潔、一些交易和妥協。到底當時的聖殿祭祀體制有甚麼樣的腐敗呢?主耶穌若今天也所看見,祂會指出嗎?若祂指出,教會──我們的反應會是如何?是選擇性的接受祂的指責,只容許祂部分的按我們的意思干預,還是放下一切的條件,邀請祂成為教會真正的主?
      本來,以色列民是上帝的子民,要在他們在萬邦中成為上帝的見證,使人認識耶和華上帝是一個怎樣的上帝:公義、公正、美善、滿有憐憫和恩典等等。彼得前書裏說:「你們是被揀選的一族,是君尊的祭司,是神聖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五月九日 (第5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1耶穌和門徒快到耶路撒冷,來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耶穌打發兩個門徒,2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3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會立刻把牠牽回到這裏來。』」4他們去了,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5在那裏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開驢駒做甚麼?」6門徒照著耶穌的話說,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7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8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上。9前呼後擁的人都喊著說: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10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 11耶穌到了耶路撒冷,進入聖殿,看了周圍的一切。天色已晚,他就和十二使徒出城,往伯大尼去。

這一段敘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受難之後,便和門徒啟程走向耶路撒冷,彷彿這是他當行之事。先前他主要逗留和服事的地區多在加利利一帶,並包括加利利湖沿岸的一些城鎮。另外也到過地中海沿岸的外邦人地區推羅和西頓一帶。

耶路撒冷,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地帶。如果耶穌有心起義的話,前往耶路撒冷可以說是直搗黃龍。這可能也是他的門徒所猜測的,問題是他們沒有招集群眾一起隨行。

可是,他們「來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這描寫看似沒有甚麼,卻是大有文章。讓我們引述撒迦利亞書一段較長的記載:

1看哪,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你的財物必被搶掠,在你中間被瓜分。2我要招聚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搶奪,婦女被玷污,城中的一半被擄去;但其餘的百姓不會從城中被剪除。3那時,耶和華要出去與那些國家打仗,如同從前戰爭的日子打仗一樣。4那日,他的腳必站在橄欖山上,這山面向耶路撒冷的東邊。橄欖山必從中間裂開,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5你們要從我的山谷中逃跑,因為山谷必延到亞薩。你們要逃跑,如在猶大王烏西雅年間逃避大地震一樣。耶和華-我的上帝必降臨,所有的聖者與你同來。

6在那日,必沒有光,不會放晴,只有烏雲。7耶和華所知的那一日,沒有白天,沒有黑夜,到了晚上仍有亮光。

8在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9耶和華要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他的名也是獨一無二。10從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臨門,全地要變為曠野。耶路撒冷要矗立於本處,從便雅憫門到舊門,又到角門,並從哈楠業樓,直到王的酒池。11人要住在其中,不再有詛咒;耶路撒冷必安然屹立。(亞十四1-11)

這是一段提到「耶和華的日子臨近(erchontai,原意「來」)」的經文。對第一世紀的以色列民而言,我們先前(第四十七天)已經提過parousia,即特別出現於馬太福音用來指上帝臨到、主的日子臨到的字眼,並指出馬可福音則沒有用上此字,在相關章節裏用的是撒迦利亞書一章一節裏的「臨近」一詞,分別是「來臨」(亞十三26,erchomenon)和「來」(亞十三35,erchetai)和「來到」(elthōn)。英文譯本主要譯為「回來」或「復臨」(return)的。非常可能馬可是以撒迦利亞書作為他敘述耶穌的底本的。在他寫到耶穌進入山的兩旁的伯大其和伯大尼的時候,也有經文中「橄欖山從中間裂開,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亞十四4下)、以及「活水從耶路撒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亞十四8)之勢。

隨即也看到,這一個景象要宣告的是「耶和華要作全地的王」,至終「耶路撒冷必安然屹立」。所以說,耶穌這一個行動,像是宣告耶和華的「腳必站在橄欖山上」(亞十四4上)。這對馬可福音的讀者而言,也是非常生動應景的,因為自公元66年以來,在尼祿把羅馬的大火嫁禍給基督徒,而且羅馬和猶太人的戰爭又再次升級直到聖殿於70年被毀,經文中所說的「我要招聚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是對這一個場面的描述。

試想想跟隨在耶穌身邊的門徒,我們相信他們一定對這深具象徵含義的經文和地方有所聯想,即使當下沒有,後來回想起來,必也想到耶穌這一舉動的深遠意義。事實上,或許他們本來未必想到,但當耶穌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會立刻把牠牽回到這裏來。』」他們大概會想起這一段經文:「錫安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啊,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和地騎著驢,騎著小驢,驢的駒子」(亞九9)。

原來騎著驢子,不再是普通的騎著,而是一個以色列終末期盼的符號之一。即是說,如果有人提出要一頭驢子,這人就是必是那一位要來的了。當驢子牽來後,耶穌就「騎上」了,這「騎上」,像是撒迦利亞書裏騎著小驢的王。群眾就呼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這裏分別撮取了三篇詩篇的字句,即蘊藏著詩篇一一七篇的最一節結合了一一八篇的二十五節(不用「求你拯救」,而用「和散那」)、一百一十一篇十節、以及一四八篇第一節。[1]所以,一位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的人物,就以色列人的集體認知而言,這是告訴他們:是我(參札記第一單元第三十四日)。

還有是「主要用牠」這句話,它曾是華人教會培靈會或主日信息中常被引述的,勉勵信徒作個卑微的僕人,就好像一個無名無姓的小驢子一樣,任主使用。這的確是能化解人心中對於自己生命有用與否的執念,事實上誰無此執念呢?勸人之為主作自甘無用之僕人的人,難道自己內心沒有這執念嗎?又或許已被主用,卻仍未覺滿足。或許,心中仍是滿了自我。再者,「主要用牠」這話有其屬於猶太傳統的文化語境。我們的文化語境可能較近乎於伯樂與良駒。在良駒之語境下,我的學習是,主若是伯樂,我只管信任祂的眼光就是了。此「用」,是彌賽亞國(基督的國)裏的用。

敘事留下一個懸疑,就是「耶穌到了耶路撒冷,進入聖殿,看了周圍的一切。天色已晚,他就和十二使徒出城,往伯大尼去。」耶穌看見了甚麼呢?他是那以色列所等候的王嗎? 如果他今天來到我們當中,會看見甚麼呢?


[1] Culpepper, Mark, 371.

五月八日 (第5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章

46他們到了耶利哥。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離開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盲人,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47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了起來,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48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喊著:「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吧!」49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他們就叫那盲人,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50盲人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裏。51耶穌回答他說:「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盲人對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52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盲人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話說耶穌一行人本是走向耶路撒冷,路經耶利哥,一進一出,正離開時遇到一個坐在路旁的盲人巴底買。盲固然是盲的,但他卻聽見是拿撒勒人耶穌經過,就大聲呼喊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他心中所想的拿撒勒,有甚麼意思呢?是以賽亞書所提到的「從耶西的殘幹必長出嫩枝,他的根所抽的枝子必結果實」嗎?或因「枝子」一詞原文nēṣer(希伯來文)發音和Nazarēnos(希臘文)相近,而且從耶西長出的「嫩枝」豈不就是大衛嗎![1]其實,耶穌的名字便是耶和華拯救。
      巴底買雖盲,其實心裏不盲,他不但聽見耶穌經過,而且把握機會,向他求救。他心裏不盲,他看見了門徒和宗教領袖們所沒有看見的。我們是否和他一樣看見,且大聲向主呼喊說:「可憐我,憐憫我,拯救我!」即使有人叫我們「收聲」,我們仍不退縮,高呼「大衛之子啊,可憐我。」
      你的處境是否甚為可憐?耶穌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3-4)。
      巴底買,是的,尊貴之子。[2]他打動了耶穌的心。耶穌叫人把他領過來,那些人「就叫那盲人,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放心」一詞,有勇敢自信的意思。這些人所說的,給人感覺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視巴底買為低下層的盲人、乞丐。他們沒開聲前,巴底買本來就滿有勇氣,不然就不會在目不識物之下,仍高聲呼叫耶穌。至少,他是主動的,至少在這個行動上,他是名符其實的,是尊貴的。
      來到耶穌那裏,耶穌問他:「你要我為你做甚麼?」或許你已經留意到,先前雅各和約翰對耶穌說:「老師,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為我們做。」當時耶穌也如此反問他們:「要我為你們做甚麼?」巴底買所要的,不比他們所要的簡單。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他真的得他所要的,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反觀,對於雅各和約翰的要求,耶穌沒有正面的回應,他們也沒有得到所要的。 
      我們一生中或許也曾找錯了人、要錯了東西;或找對了人,要錯了東西;或要的東西沒錯,但卻找錯了人。或許,我們該找的是耶穌,求主憐憫。我們心中所該要的是甚麼呢?或許我們該像盲人巴底買一樣,對主說:「主啊,我要能看見。」真的,我們很多時候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需要的是甚麼,該要的是甚麼。

[1] Culpepper, Mark, 353.

[2]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裏指出,巴底買(Bartimaios)一字是兩種語文的結合體,bar是亞蘭文,是兒子的意思,而timaios是希臘文,是尊貴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