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三日 (第5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44-47

44彼得還在說這些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45那些奉割禮的信徒和彼得同來,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驚奇;46因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上帝為大。於是彼得回答:47「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跟我們一樣,誰能阻止用水給他們施浸呢?」48他就吩咐奉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浸。於是他們請彼得住了幾天。

      聖靈充滿是行傳的核心思想,這是「路加—行傳」一以貫之的主旨。一章5節說:「約翰是用水施浸,但過了不多幾天,你們要在聖靈裏受浸。」一章8節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二章17和18節說:「上帝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在那些日子,我要把我的靈澆灌,⁄甚至給我的僕人和婢女,⁄他們要說預言。」
      所以作者從已經「奉割禮的信徒」的角度描述他們的所見所聞。他們眼耳同步見證了這些外族人「說方言」(lalountōn glōssais)。這段經文,和先前彼得為撒瑪利亞的信徒求聖靈充滿的經文(八14-17),同樣曾引起不少辯論:到底他們說的是甚麼?是否信了主還要祈求聖靈充滿?聖靈充滿是否一定會說方言?這裡的方言指的是甚麼?篇幅所限,我們不可能在此一一解說。但我們在上一段溫習了行傳的神學焦點,相信那也能一以貫之用於此處。
      簡單來說,「說方言」可以理解為開口說話,和第二章所載「說起別國的話來」(lalein heterais glōssais)(徒二4下)以及「用我們的鄉談講論」(lalountōn autōn tais hēmeterais glōssais)(徒二11下),此處簡單而言就是受感(聖靈充滿)說話。或許這些和彼得一起來的,並不懂得所聽見的是甚麼語言,但卻能夠感受到那是聖靈的工作。從廣義而言,那就像撒母耳記所記載掃羅「受感說話」(nāḇāʾ)一樣。或許,此處哥尼流一夥說的是自己的家鄉話,但對於彼得等一眾,這些話只是自己所聽不懂的外族人的話。是的,上帝的靈真是「澆灌凡血肉之軀的」。至於是「領受了上帝的道」,又已「受了浸」,才藉禱告「領受聖靈」;還是有敬畏上帝的心,先見了異象,聽了耶穌的道同時聖靈充滿受感說話,之後才受浸。秩序不是重點,或說秩序上的不同,才是重點。作者無意使先後秩序成為一個公式。真正重要的是耶穌基督的道、領受或經歷聖靈、受浸,好象徵聖靈的浸而非約翰所施的浸。若可以先奉耶穌的名受了浸才領受聖靈(八16下-17),經歷了聖靈就沒有拒絕施浸的理由了(十47)。
      今天,你若受了浸,也當經歷聖靈;若藉著祂的道已經歷聖靈和上帝的愛,也沒有理由不接受浸禮了。上帝的話和祂的靈是互為表裡的,前者若是表,後者便為裡;後者若為表,前者便為裡。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五月二日 (第5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34-43

34彼得開口說:「我真的看出上帝是不偏待人的。35不但如此,在各國中那敬畏他而行義的人都為他所悅納。36上帝藉著耶穌基督—他是萬有的主—傳和平的福音,把這道傳給以色列人。37-38這話在約翰傳揚浸禮以後,從加利利起,傳遍了猶太。上帝怎樣以聖靈和能力膏了拿撒勒人耶穌,這都是你們知道的。他到處奔波,行善事,醫好凡被魔鬼壓制的人,因為上帝與他同在。39他在猶太人之地和耶路撒冷所行的一切事,有我們作見證人。他們竟把他掛在木頭上殺了。40第三天,上帝使他復活,使他顯現出來;41不是顯現給所有的人看,而是顯現給上帝預先所揀選為他作見證的人看,就是我們這些在他從死人中復活以後和他同吃同喝的人。42他吩咐我們傳道給眾人,證明他是上帝所立定,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審判者。43眾先知也為這人作見證:凡信他的人,必藉著他的名得蒙赦罪。」

      聽完哥尼流交待始末,彼得開口說出他的體悟:凡敬畏祂的人,不論何族何民,上帝都看見,凡行義的祂都喜悅。常有人問:孔孟先賢等沒有機會聽見耶穌基督的福音,為甚麼上帝不也向中國先賢啟示祂自己。此處當然不適宜作出詳盡回應。但我們可以大膽的說,上帝看見他們。祂並不偏待人。
      耶穌基督—祂是萬有的主,這就是「這道」。上帝藉著道之本身(用約翰福音的話說是「道成肉身的耶穌」),傳一個和平的福音。新約時代,羅馬帝國也傳一個福音—是凱撒所頒的福音,要反映一個羅馬之太平盛世。我們從舊約律法書裡領悟到,平安(shalom)乃是社會不義和欺壓的事不再猖獗,社會安靖不受侵擾,而不是粉飾之太平。
      當然,耶穌基督之為和平的福音,令人大跌眼鏡。用保羅的話說,這「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對猶太人而言是「絆腳石」,對外邦人而言是「愚拙」(林前一23)。若說祂是萬有的主,怎麼會被釘死於十字架上呢?但上帝叫祂復活,要向祂所揀選的人「證明他是上帝所立定,要作審判活人、死人的審判者」。
     我們要如何明白這道理呢?審判活人、死人,這蘊含甚麼意義呢?我們可以簡單的說,在這世上似乎行義行惡,終歸一死。俗語說:「好人有好報,壞人有壞報」,這道理並不恆常兌現。世道荒謬,現實可以更虛無。熟讀智慧書的信徒,可能可以這樣比擬,合理的福報系統,像是箴言的常理,荒謬的現實卻更像傳道書裡的意境。不過,俗語還有下半句: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我們可似借用這話,來接軌於基督耶穌之為審判者的含義。堅持行義,可能依然遭遇逼迫,仍然有苦得不到伸冤。不禁反問:為何堅持行義呢?是的,終極一日,我們面對萬有的主,那時義人都得以沉冤得雪。不義的人,因著悔改,藉著祂得蒙赦免。眾人都在祂面前,一切都清清楚楚了(林前十三12)。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五月一日(第5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24-33

24又次日,他進入凱撒利亞,哥尼流已經請了他的親朋好友在等候他們。25彼得一進去,哥尼流就迎接他,俯伏在他腳前拜他。26但是彼得拉他起來,說:「你起來,我自己也不過是人。」27彼得和他一邊說話一邊進去,見有好些人聚集,28就對他們說:「你們知道,猶太人和別國的人結交來往本是不合規矩的,但上帝已經指示我,無論甚麼人都不可看作污俗或不潔淨的。29所以,我一被邀請,沒有推辭就來了。現在請問,你們為甚麼叫我來呢?」30哥尼流說:「四天前,這個時候,我在家中守著下午三點鐘的禱告,忽然有一個人穿著明亮的衣裳站在我面前,31說:『哥尼流,你的禱告已蒙垂聽,你的賙濟在上帝面前已蒙記念了。32你要派人往約帕去,請那稱為彼得的西門來,他住在海邊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33所以我立刻派人去請你。你來了真好。現在我們都在上帝面前,要聽主吩咐你的一切話。」

      難得彼得真的受教於聖靈,和哥尼流一見面,對方便「俯伏在他腳前拜他」。不過,彼得說:「你起來,我自己也不過是人。」這次,因著聖靈的牽引,主的道傳入凱撒利亞。我們甚至可以想像,一天哥尼流班師回朝回到意大利,他和他軍中信了主的,也就把基督信仰帶回去了。
      按今天的標準,彼得確實是種族歧視;即使在聖靈的開解後,他對哥尼流的一番解釋,也仍然是我族中心的。按今天,聽見有他族人說類似「猶太人和別國的人結交來往本是不合規矩的」這番話,對方肯定感到被冒犯。但彼得始終跨過了籓籬。以當時猶太人自視為上帝所揀選,而其他族群都是不潔淨的而言,彼得在聖靈的催促下能放下傳統的包袱,這是值得讚賞的。說真的,他若心裡不讓聖靈開通,仍然可以故步自封。
      從哥尼流看見異象開始,到彼得抵達他家門,前後已是第四天。僕人的一來一回,彼得行程的時間,這都是人間之必然。換著今天,在一個交通發達可迅速穿州過省、越洋過海的時代,時間又是甚麼概念?我們又真能在四天之內緊貼聖靈的引導而成就一件看似小事,卻有劃時代意義的事嗎?我們的眼光和心態,比起彼得又如何呢?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三十日(第5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17-23

17正當彼得心裏困惑,不知所看見的異象是甚麼意思時,哥尼流所差來的人已經找到了西門的家,站在門外,18喊著問有沒有一位稱為彼得的西門住在這裏。19彼得還在思考那異象的時候,聖靈對他說:「有三個人來找你。20起來,下去,跟他們同去,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21於是彼得下去見那些人,說:「我就是你們要找的人,你們是為了甚麼緣故在這裏?」22他們說:「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上帝,為猶太全民族所稱讚。他蒙一位聖天使指示,叫他請你到他家裏去,要聽你講話。」23彼得就請他們進去住宿。次日,他起身和他們同去,還有約帕的幾個弟兄跟他一起去。

      三次的聲音向彼得再三確定這指示是從上帝來的,我們以為彼得應該篤信不疑了吧!事實是,彼得仍然疑惑。不過,這個謎團不待自己解開,哥尼流差來的人一到他家門口,聖靈就說話了:「有三個人來找你。起來,下去,跟他們同去,不要疑惑,因為是我差他們來的。」我們不知道先前那三次的聲音是否聖靈(原文沒有「聖」),但合理的解讀是,作者沒有多加解釋,彷彿從舊約我們讀到上帝的使者顯現和上帝說話,兩者交替無間。既是如此,是上主向他說話。先前彼得回答的的時候豈不是稱呼說:「主啊,絕對不可!」(十14)。
      我們讀舊約經文,覺得上帝似乎總是親自顯現,或直接向祂的僕人說話。重點是上帝說話,至於如何說,人為何會聽見,這些作者都不在乎,而是假設這是不需解釋的必然事。或許,我們的回應就是,一再如這些人物一樣,就如撒母耳說:「僕人敬聽。」就如掃羅、亞拿尼亞、彼得一樣。
      這時不只由不得彼得再疑惑,且根本不需要。他旋即回答他們自己是他們要找的人,有何可效勞之處。他們當然道明來意,且強調「百夫長哥尼流是個義人,敬畏上帝,為猶太全民族所稱讚。」我們先前已指出哥尼流有可能是來自意大利的羅馬人,他之敬畏上帝,熱心行義,甚至連一向歧視外族人的猶太人也讚許。族群該如何互相看待呢?大家所共同擁抱的豈不是有仁有義嗎?推己及人,不只在自家人和同胞,也能跨文化跨族群吧!可是,甚麼意識型態、甚麼觀念、甚麼心態,使人與人這根本道義埋藏了呢?國族主義嗎?優越感嗎?我們的真的要上帝聖善的靈光照,好叫我們得著祂的眼光,「因為萬有都是本於他,倚靠他,歸於他。願榮耀歸給他,直到永遠。阿們!」(羅十一36)。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二十九日(第5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9-16

9第二天,他們走路將近那城,約在正午,彼得上房頂去禱告。10他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彼得魂遊象外,11看見天開了,有一塊好像大布的東西降下,四角吊著縋在地上,12裏面有地上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13又有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14彼得卻說:「主啊,絕對不可!凡污俗和不潔淨的東西,我從來沒有吃過。」15第二次有聲音再對他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16這樣一連三次,那東西隨即收回天上去了。

本來上帝也可以同步,在祂向哥尼流顯異象的時候,也叫彼得看見異象。不過,彼得之魂遊象外的震憾,其果效要和那兩位僕人並那虔誠士兵到來的時間配合。那時「他們走路將近那城」,彼得正在那時禱告,「他覺得餓了,想要吃。那家的人正預備飯的時候」。這個描述顯示彼得在禱告的時候,也正面對午餐時間食慾大動的挑戰。故此,當他看見那從上面垂下來各樣四腳的走獸、爬蟲和天上的飛鳥,耳隨又傳來聲音對他說:「彼得,起來!宰了吃。」這才更為震憾。

但彼得是清醒的,也是道德正確的。這些在他眼前展示出來的,沒有一樣是潔淨的。所以,他自小沒有吃過,此時此刻也不會逾越這界限。然後那聲音說:「上帝所潔淨的,你不可當作污俗的。」這違反聖經(摩西五經)的教導的,按平常而言,彼得拒絕是應該的。我們或許也會如此教導信徒,有人若說自己從上帝那裡有甚麼新的領受,也要加以查驗是否合乎聖經的教導。

如何查驗?個別的事,經驗也因人而異。不過,神人互動的模式,經驗累積下來反映出的一種典範(pattern),是值得留意的。聖經也有一種的典範供參考,至少在讓讀經人可以辨識出那是敘事中上帝對人說話的模式。在此,對彼得說話的聲音是一連三次。不是句句一樣的重覆三次,而是內容之所指是同一件事。如果說路加—行傳的作者喜愛引用舊約的,尤其是申派歷史中(由申命記到列王紀下)的先知傳統,那麼我們可以在撒母耳記裡便讀到先知撒母耳兒時的經歷。話說耶和華呼叫撒母耳,沒有經驗的他去詢問以利是否在呼叫他。後者說沒有。前後兩次之後,有經歷的以利

省起,便教導撒母耳該有的應對。於是,「耶和華第三次再呼喚撒母耳。撒母耳起來,到以利那裏,說:『你叫我嗎?我在這裏。』以利才明白是耶和華呼喚這小孩」(撒上三8)。「三」次,正如先前掃羅經歷「三」天看不見,或更早如亞伯拉罕行三天的路程到摩利亞山(參札記第47天),都是聖經的一種敘事手法,也可稱之為成喻(trope)。因為一再出現,一遇到,我們便會稍作停頓,留意其中事件的特殊含義。

或許,我們生命中也有些重覆再三出現的事,若有,確實值得稍作停頓,留意其中是否有甚麼特殊的提醒。當然,不一定會有。只是,每隔一段日子能稍作停留思考,不也是一個好的生命習慣嗎!當然,我們不是把信仰變成民間對數字的迷信,而是明白聖經的記載借數字的文學手法作出的提示。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二十六(第5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十1-8

1在凱撒利亞有一個人名叫哥尼流,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2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上帝。他多多賙濟百姓,常常向上帝禱告。3有一天,約在下午三點鐘,他在異象中清楚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進來,到他那裏,對他說:「哥尼流。」4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惶地說:「主啊,甚麼事?」天使對他說:「你的禱告和你的賙濟已達到上帝面前,蒙記念了。5現在你要派人往約帕去,請一位稱為彼得的西門來。6他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房子就在海邊。」7向他說話的天使離開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僕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的兵來,8把一切的事都講給他們聽,然後就派他們往約帕去。

      原來從約帕北上就是位於撒瑪利亞的凱撒利亞。上主看見那裡有一位虔誠人。他名叫哥尼流。作者指出他是意大利營的百夫長,我們猜想他率領的那一百人應該都是從意大利召募來的,奉派駐紮於凱撒利亞,卻無疑是如假保換的羅馬人。
      身位軍官,卻樂善好施,哥尼流也「常常向上帝禱告」。我們估計他的為人在軍中也是為下屬所欣賞。聖靈的工作不分膚色種族,地位的高低,不分猶太人或羅馬人。作者豈不曾引述約珥書的話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血肉之軀的。⁄你們的兒女要說預言;⁄你們的少年要見異象;⁄你們的老人要做異夢。」(徒二17)。所以,哥尼流「在異象中清楚看見上帝的一個使者」正是應驗了約珥書裡的話。那時是下午三點鐘,肯定不是作夢。
      上帝的使者只呼叫他一聲(不像先前像呼叫掃羅一樣的重覆叫著「掃羅,掃羅」)。哥尼流既常常向上帝禱告,知道那是誰對他說話,「驚惶」是自然的,因為禱告歸禱告,上帝說話則非同尋常。原來他平常的禱告和賙濟,上帝是記念的。願我們也禱告不要灰心,行善也不要喪志。既知道這是正確的事,便只要一心一意的去做。
      主給哥尼流的指示,實在具體得叫我們咋舌。不但說要派人去約帕找彼得,還清清楚楚指明彼得「住在一個皮革匠西門的家裏,房子就在海邊。」這事非同小可。話說列王紀上記載在以色列王國分裂前夕,有一位神人向耶羅波安王發預言說伯特利的壇必裂。耶羅波安感到驚訝,遂邀請神人隨他回宮,想必是要款待對方。沒想到這神人答道:「你就是把你一半的王宮給我,我也不跟你進去,也不在這地方吃飯喝水,因為耶和華的話這樣吩咐我說:『不可吃飯喝水,也不可從你去的原路回來。』」於是神人從別的路回去,不從他到伯特利來的原路回去」(王上十三8-10)。這指示也可甚為仔細,確實是非同小可。
      有了清楚領受後,哥尼流派了「兩個僕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的兵」前往約帕去見彼得。即使是表面上按著社會地位而言不起眼的,作者也不忘記下他們也有分於整個過程中聖靈的工作是如何完成的。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