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日 (第3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1耶穌離開那裏,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他。2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裏教導人。眾人聽見,就很驚奇,說:「這人哪來這本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3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姊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他們就厭棄他。4耶穌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本鄉、本族和自己的家之外,沒有不被尊敬的。」5耶穌在那裏不能行甚麼異能,不過為幾個病人按手,治好他們。6他也詫異他們不信。

      此時此際,耶穌的名聲大概聞名遐邇,在巴勒斯坦一帶的人都聽聞了吧!他家鄉的人也不例外。所以他們當中有人說:「這人哪來這本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這些是在他家鄉的會堂裡在安息日聽他教導的時候交頭接耳說的。
      然而,對他們而言,他們曾經更為熟悉的耶穌,是他們的同鄉,故此說:「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姊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就因為這一點,他們便「厭棄(eskandalizonto)他」。「厭棄」,原文是skandalizō,有多重含義,可以指令人跌倒,所以有舊譯作「絆跌」(「絆腳石」意思相仿);有令人生氣、被冒犯、難以置信、不信的意思;有令人跌入陷阱、陷入罪的意思。綜合這些含義,我們可以說,耶穌與這些人身為同鄉的背景和他現在的表現之猶如歷代以來的先知,或甚至比先知更大的隱含身分。這麼大的差距,使他們感到不安、不是滋味、嫉妒,或因此顯出他們的無知而因此抗拒。其實,那不是耶穌的問題,而是在於他們心理無法適應、無法接受的問題。因此,不要說耶穌是否說了甚麼、做了甚麼,單止他的出現、他的存在,便已經對他們造成無形的、說不明白的威脅和不明所以的不安。簡單的說,只要耶穌消失在他們眼前,一切回到現狀,就甚麼問題都沒有了,他們也便可以過著日常的生活了。
      耶穌家鄉的人,和先前那位經血病的女人,以及會堂主管葉魯,是完完全全的對比。由於以上的這種心態,「耶穌在那裏不能行甚麼異能,不過為幾個病人按手,治好他們。」我們說過,因著女人的深深渴望和迫切的心靈,耶穌甚至在無意識之下,在她碰觸祂的時候,身上的生命能力自自然然的流到她的身體裡。我們說,這是一種信心的類型。然後說,葉魯的靜靜等候、開放領受的心靈,是信心的另一種型態。在此,耶穌家鄉裡的人,是信心的反面教材。而且,我們學習的是,耶穌「不能行甚麼異能」,決定權似乎在人這一邊。那女人渴望,醫治臨到她;家鄉的人拒絕和抗拒,耶穌就甚麼都不能行,作為有限。
      耶穌非常的感歎,於是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本鄉、本族和自己的家之外,沒有不被尊敬的。」事實上,這也是耶穌後來被殺的伏筆(參十二1-12)。
      話說這一切,就和先前的事一樣,門徒也見證著,因為他們跟從著祂。我們如果是門徒的話,心裡明白了嗎?我們的信心是哪一種類型呢?我們一直跟在主的身邊,有所看見嗎(比較八22-26;十4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