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日 (第7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四章

1過兩天是逾越節,又是除酵節,祭司長和文士在想法子怎樣設計捉拿耶穌,把他殺掉。2他們說:「不可在過節的日子,恐怕百姓生亂。」

      根據敘事,進入經文第十一章(札記第五十九日),耶穌進城,來到耶路撒冷。一般說法,那是後來聖週的開始(那一日教會傳統稱為棕樹主日),也就是耶穌為人在世最後一個星期。「過兩天是逾越節」,我們知道那會是耶穌受害釘死的那一日。可是,是歷史的弔詭還是人事的弔詭呢?明明祭司長和文士是說:「不可在過節的日子,恐怕百姓生亂。」即是說,萬萬不能在逾越節或除酵節中任何一天發生甚麼事。
      「恐怕百姓生亂」,這是怕引起騒動,怕引來羅馬當局的鎮壓?怕因此被牽連?到底他們怕甚麼?他們怕的是百姓、群眾,一些不在他們計算和控制下的因素。可是他們那分想除掉耶穌的想法,就是一直糾纏著他們,猶如心魔。先前耶穌在聖殿裡所做、所說的,實在撩到他們的痛處了。整個祭祀系統中的彼此包庇、「官官相衛」,以及和羅馬政權的利益和權力的輸送,雖不致被耶穌推翻,如那被他推翻的兌換銀錢的桌子一樣。但那一分潛在的擔憂,就是纏繞在他們心裡,時不時就冒出,就是不整治一下耶穌,日子就是過得不安樂。
      你說有這樣的人嗎?我相信你或許也遇過。到底甚麼原因造成的呢?缺乏安全感?嫉妒?害怕?這些都和上帝國的特質相反。這分「想法子怎樣設計捉拿耶穌,把他殺掉」的心思意念,成了他們的主人,驅使他們不由自主的行動。結果,時機上真的是陰差陽錯,偏偏想避開這節期,除滅耶穌的機會卻是自動送上門來。且待下回分解。

六月一日 (第7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32「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33你們要謹慎,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時刻幾時來到。34這事正如一個人離家遠行,授權給僕人們,分派各人的工作,又吩咐看門的警醒。35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這家的主人甚麼時候來,是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時,或早晨,36免得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37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的:要警醒!」

      不錯,「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果然,重點不是去估計或推算甚麼時候。不過,有意思的是,正因不知道,所以才說「要謹慎,要警醒」。事實上「警醒」一詞,在短短幾節內,出現了四次。
      因為沒有人知道那日子、那時辰,幾時發生不只是個謎,還是個隨時會發生的事。何時和隨時弔詭的並存著。這製造出一種緊迫意識。耶穌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這事正如一個人離家遠行,授權給僕人們,分派各人的工作,又吩咐看門的警醒。所以,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這家的主人甚麼時候來,是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時,或早晨,免得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 
      這裡出現了一個和時間沒有直接關係的重點:受託。如果說那日子、那時辰說的依然是人子復臨的事,重點已經不完全是祂要來掌王權的事,而是僕人有沒有忠心。警醒,不在於會不會錯過人子復臨;警醒,不在於上帝國在人子復臨的時候成就(耶穌的門徒或許仍然是這麼想的)。而是在於隨處隨在,都當作祂復臨的那日子、那時辰。問題是,你認為你當忠心做甚麼嗎?問題是,你當如何忠心的活呢?

五月三十一日 (第7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28「你們要從無花果樹學習功課:當樹枝發芽長葉的時候,你們就知道夏天近了。29同樣,當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就知道那時候近了,就在門口了。30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一切都要發生。31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絕不廢去。」

      「在那些日子」、「那時」,這些關乎時間的詞一再出現。如果說那是關乎人子顯現的時候,那麼,對於當時的以色列民而言,人子是否已經來臨?如果耶穌自己暗示,祂乃是但以理書所指的人子的話,那麼人子已經來了。既是如此,還要等候人子來臨嗎?「當你們看見這些事發生,就知道那時候近了,就在門口了」──這話如果是指人子來臨的話,要麼當時的門徒並沒有這樣的認知──耶穌是人子。可惜彼得還曾大聲說:「你是基督」(參札記第四十三日),基督的意思就是彌賽亞,就是受膏君王。我們可以想像,那含義和人子是相重疊的。
      那到底耶穌說的是甚麼呢?「時候近了,就在門口」了。而且,他還說:「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一切都要發生。」對門徒而言,簡直就是謎語了。上文提到「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來臨。」這樣一來,彷彿是說,那位帶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來臨的人子,還沒有顯現。記得耶穌曾經三次預言自己受害被殺,我們也思想過。容我們再把經文引述如下:
  •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可八31)。(參札記第四十四日)
  • 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可九31)。(參札記第四十九日)
  •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可十33-34)。(參札記第五十六日)
      耶穌明明自稱人子。這樣,這位即將被殺的人子,和那帶著能力和榮耀駕雲降臨的人子,如何會是同一個人呢?如果我們是當時的門徒,十有八九我們一樣不明白。作者覆述耶穌這些講論,對於苦候復活升天後的耶穌之復臨的第二和第三代信徒而言,卻又有另一番含義。本來第一代以至第二代信徒,對於耶穌基督之復臨,心中的時間表,確實是耶穌的話字面上的含義「這世代還沒有過去,這一切都要發生」。可是,要發生的似乎都已一一發生了(如前所述),這世代指的豈不正是他們的世代嗎?何以耶穌基督復臨卻了無音訊、無影無蹤?
      「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在那時候,耶穌這話的含義比較是兩約期間以來那種義人含冤得雪(vindicated)的意思。誠如哈巴谷書二章四節裡所說:「義人必因信(實)得生。」這句用在耶穌身上,耶穌就是那義人,耶穌也是那向上帝活出信實生命的人。「得生」,在那經文中,一樣是殺身成仁、慷慨就義而死於不義者之手而後,在永活的主面前得證清白無罪,且為義受逼至死,上帝賜他生命作為冠冕的含義。
      回過頭來,到底「這世代還沒過去,這一切都要發生」這話,該如何理解呢?「世代」原文可以指同一文化族群,也可以指同一時代的那些人。這樣說來,我們前面所說幾代門徒的納悶是可理解的。或許耶穌所說的「這一切」,不包括人子帶著能力和榮耀駕雲降臨。還是說耶穌不知道這榮耀的人子甚麼時候復臨嗎?或許誠如隨後經文所說「那日子,那時辰……子也不知道」。若撇除人子榮耀復臨,其實其他「這一切」如經文所描述者(可十三5-23節),確實都已發生。而且天地還未廢去之前,這些事都要一再發生。然後,人子才榮耀復臨。

五月三十日 (第7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24「在那些日子、那災難以後,

太陽要變黑,月亮也不放光,

25眾星要從天上墜落,

天上的萬象都要震動。 26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帶著大能力和榮耀駕雲來臨。27他要差遣天使,從四方,從地極直到天邊,召集他的選民。」

「在那些日子」──這是舊約典型所指耶和華審判的日子、降臨的日子、末後的日子、拯救的日子。上帝既審判祂的百姓,更是為以色列伸冤並施救拯,審判那些欺凌他們的外邦列國。約珥書裡有這麼一段話說:

列國都當興起,/上到約沙法谷;/因為我必坐在那裏,/審判四圍的列國。/揮鐮刀吧!因為莊稼熟了;/來踩踏吧!因為醡酒池滿了。酒池已經滿溢,因為他們的罪惡甚大。/在斷定谷有許多許多的人,/因為耶和華的日子臨近斷定谷了。/日月昏暗,星宿無光。(珥三12-15)

我們所讀到的「太陽要變黑,月亮也不發光,眾星又要從天墜落」的意象,應該和約珥書的「日月昏暗,星宿無光」同出一轍,為要表明上帝的審判,正是「約沙法」這一名字──耶和華必審判,以及「斷定」這兩個含義所表達的。無獨有偶,啟示錄同樣用的這個典故和意象「羔羊揭開第六個印的時候,我看見地大震動,太陽變黑像粗麻布,整個月亮變紅像血,天上的星辰墜落在地上,如同無花果樹被大風搖動,落下未熟的果子一樣」(啟六12-13)。

另外,約珥書那審判的意象中的醡酒池,在啟示錄裡也引述了:

另有一位天使從天上的聖所出來,他也拿著鋒利的鐮刀。另有一位天使從祭壇出來,是有權柄管火的,向那拿著鋒利鐮刀的大聲喊著說:「伸出鋒利的鐮刀來,收取地上葡萄樹的果子,因為葡萄熟透了。」那天使就把鐮刀向地上揮去,收取了地上的葡萄,扔進上帝憤怒的大醡酒池裏。那醡酒池在城外被踹踏,有血從醡酒池裏流出來,漲到馬的嚼環那麼高,約有一千六百斯他迪那麼遠。(啟十四17-20)。

我們要說明的是,活在以色列宗教文化和經文傳統下的耶穌,他說的話出自他們共同的資源、共享的語彙,擁有相同的願景。這一番呼應著約珥書的話,以及下一句呼應著但以理書中有關人子的話,有著同樣的效果。我們先前曾引述過,為了更清晰的明白耶穌的講論,且再引述但以理書的話:

我正觀看的時候,/有寶座設立,/上面坐著亙古常在者。/他的衣服潔白如雪,/頭髮如純淨的羊毛。/寶座是火焰,/其輪為烈火。/有火如河湧出,/從他面前流出來;/事奉他的有千千,/在他面前侍立的有萬萬;/他坐著要行審判,/案卷都展開了。(但七9-10)

在同一章裡往下讀,我們讀到其中提到人子說到: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看哪,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上的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他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度必不敗壞」(但七13-14)。

所以,根據這異象所指,人子從那坐在寶座上的,領得了權柄、榮耀和國度。換句話說,人子和得國一事是息息相關的。主流學者認為但以理書成書於公元前二世紀。因此那處於百多年後的耶穌時代,以色列民對於人子的想像正是但以理書裡所描述的。

我們如此引經據典的論證,不是要證明耶穌就是基督。他的確是。放在第一世紀耶穌的時代,他如此引述,不排除他有這樣自證的想法;但那卻是他被入罪的原因,因為當時的宗教領袖以及以色列民所期待的,正是一位坐在寶座上的君王。耶穌被拒,一者是對他們而言,他不像是這位人子;再者是,如果耶穌是的話,他們便要俯伏在他(祂)面前。祂是君王,祂是上主;他們只是子民。

五月二十九日 (第7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14「當你們看見那『施行毀滅的褻瀆者』站在不當站的地方(讀這經的人要會意),那時,在猶太的,應當逃到山上;15在屋頂上的,不要下來,也不要進家裏去拿東西;16在田裏的,不要回去取衣裳。17在那些日子,懷孕的和奶孩子的就苦了。18你們要祈求,叫這事不在冬天發生。19因為,在那些日子必有災難,自從上帝創造萬物直到如今,從沒有這樣的災難,將來也不會有。20若不是主減少那些日子,凡血肉之軀的,就沒有一個能得救;但是為了他所揀選的選民,他將那些日子減少了。21那時,若有人對你們說:『看哪,基督在這裏!看哪,在那裏!』你們不要信。22因為假基督和假先知將要起來,顯神蹟奇事,如果可能,連選民也迷惑了。23你們要謹慎!凡事我都預先告訴你們了。」

經文中括弧中的字,原來正是解這段經文之鑰。誰是讀這經的人呢?當然最早是馬可福音第一代讀者。這裡出現兩個時間點:一個是耶穌向門徒說話時,一個是作者向他那一代的讀者說話時(我們之後也可以說作為這時代的讀者的我們)。其實,一直以來我們一再著眼於敘事──那是要兼顧寫作背景所處的第一世紀以及經文內部的起承轉合,同時側耳聽聽作者與當時讀者(他的受眾)之間那種言而未宣的論述和心聲。這樣的三文治式(俗稱文本背後、文本裡面以及文本前面)的閱讀,不知不覺間訓練我們進入文本世界的能力──立體的文本世界是我們所存活的世界的一面鏡子。藉著文本世界中的文化社會和政治脈絡、敘事中人物的心思、對話和互動,我們被點醒了、光照了、心思和屬靈眼光和辨識能力被訓練了。換句話說,我們被經文塑造了,認識耶穌、上帝的國更多了,並且更認識了自己,自己的生命、動機、盲點、攔阻,聆聽上主的呼召。

      上述經文十分可能反映著公元六十六至七十年間羅馬與猶太的戰爭。不過,經文不是要作一個編年史中歷史事件的記錄。反之,它更像是天啟文學以符號承載信息為目的。經文中逃到山上、不要進家裡拿東西、不要回去取衣裳、孕婦或仍帶著襁褓中的嬰孩的婦女,那種狼狽的逃難情景,有非常強烈的視覺效果,有助我們感受到戰爭臨到的慘況。這背後除了當時的羅馬猶太戰爭,也可遙指公元前六世紀猶大國淪陷於巴比倫之手的日子,或公元前第二世紀西流基王朝的安提阿古以彼反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蹂躪的日子。
      那位「『施行毀滅的褻瀆者』站在不當站的地方」,可以是指安提阿古,也可以是羅馬皇帝加里古拉(Caligula)。前者曾在聖殿裡設立宙斯(Zeus)的神像,並以豬獻祭;後者也在聖殿中樹立自己的像。[1]無論如何,戰爭、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的日子,除非身歷其境,無法想像其中之苦。今天,在新聞媒體畫面充斥的年代,我們每日收到的相關訊息,恐怕是古代人一生都未必見到。如何避免麻木,如何保持一種警覺,誠如經文的警告所要達到的目的。前些日子,我們聽聞一個警告,希望俄羅斯與烏克蘭戰爭不要延至冬天,因為必苦不堪言,正如經文所說:「你們要祈求,叫這事不在冬天發生。」
      耶穌接著說:「因為,在那些日子必有災難,自從上帝創造萬物直到如今,從沒有這樣的災難,將來也不會有。若不是主減少那些日子,凡血肉之軀的,就沒有一個能得救;但是為了他所揀選的選民,他將那些日子減少了。」按聖經的敘事,洪水的災難可說是無可比擬的,但這裡卻用上一個誇張修辭法,為要突顯這些日子實在有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感覺。重要的含義是,苦不堪言,忍無可忍,想要放棄,寧願自盡的感覺。 
      正是這樣的日子,最容易催生那末世情意結,說基督即將復臨的說法處處可聞,假先知嘩眾取寵,頻發基督再來的風聲(比較札記第七十一日,比較經文第6和21-22節)。可是,耶穌的提醒是,聽到這些呼聲時,不要信,正好和那些愛好末日神學之輩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被迷惑,只當忠心的過好每一天就是了。最後,耶穌以第三次「要謹慎」作為這一段的結尾。

[1]  參ibid., 460-461。.

五月二十六日 (第7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9但你們自己要謹慎;因為有人要把你們交給議會,並且你們在會堂裏要受鞭打,又為我的緣故站在統治者和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10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11有人把你們解送去受審的時候,不要事先擔心說甚麼;到那時候,賜給你們甚麼話,你們就說甚麼;因為說話的不是你們,而是聖靈。12兄弟要把兄弟、父親要把兒女置於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13而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憎恨。但堅忍到底的終必得救。」

      同一段話的第二次提到「要謹慎」,不過最後一句是「堅忍到底的終必得救」。這和信主而得救有沒有關係呢?整段基本上說的是逼迫將臨到門徒。議會、會堂代表著猶太的民事與宗教裁判中心,也是先前出現的各路領袖:祭司長、長老、法利賽人、文士、希律黨的人和撒都該人所組成的。所以,耶穌本身既一再面對這些人密謀把他剷除,他也預言了自己必要受害被殺。先前我們曾引述過:「學生不高過老師,僕人不高過主人。學生所遭遇的與老師一樣,僕人所遭遇的與主人一樣,也就夠了」(太十24,參札記第六十二日)。
      今天,我們若是耶穌的門徒,是他的學生。他所經歷的,我們也有可能經歷。我們的時代也有屬於這世代的「議會」和「會堂」。試想想當時的祭司長本就由羅馬派駐於猶大的總督所任命。所謂的聖殿或宗教事務,也是由祭司集團所主持,藉由他們,以及議會的成員,猶太人上上下下也已被「看管」著。
      猶太人的宗教領袖無權審問叛國罪,即意圖背叛羅馬帝國之罪。所以,正如耶穌最後將會被交在彼拉多手上,門徒也會被交給「統治者和君王」。「然而,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傳」可以譯為「宣告」。試想像,當年「福音」(好消息)一詞,也是那自視為神人(divine man)並救主的凱撒奧古斯都大帝向統治版圖內的萬族萬民所宣告的「福音」(與新約裡所用的「福音」同一個字,參公元前九年的《普林尼碑文》(Priene Inscription)。[1]再者 ,我們知道第三以賽亞(指賽56-66章)的神學便是萬國萬民要來錫安朝拜耶和華上主,而如前所述,以賽亞書是馬可福音神學的重要底本之一。
      這時候,讓我們再回顧一章一節所說:「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在那時代出現這話,分明有點挑釁,但更好的理解是對當時的信徒而言,作者要他們明白的對比。這一位上帝的兒子,祂帶來的福音是甚麼。說到(為主)作見證,馬可說:「又為我的緣故站在統治者和君王面前,對他們作見證」(可十三9下)。路加的寫法相仿,但卻略去了後面的那一句:「福音必須先傳給萬民」(參路廿一13)。至於馬太,卻是把相關的這一句:「這天國的福音要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然後終結才來到」(太廿四14)乾脆放在全段經文的最後。
      比較三卷對觀福音,我們可以說不管三卷各有其敘事起承轉合,終離不開作福音的見證,也就是像萬民公告耶穌基督的福音。讀這靈修札記的信徒當會意,從一開始,我們說明要學習馬可的敘事。從第一章至此,我們是否已讀出一個端倪:福音的起頭在哪裡?上帝國的顯現是怎樣的?耶穌基督做了些甚麼?為甚麼祂就是福音呢?為甚麼與祂相遇就是福音的起頭呢?你想起了經文中哪些人物呢? 
      可是,宣告耶穌基督的福音,不會毫無挑戰,因為「兄弟要把兄弟、父親要把兒女置於死地;兒女要起來與父母為敵,害死他們;而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憎恨。」我們常想耶穌是和平的君王,但這世界並不以他為和平,反而視他和跟隨他的人會顛覆其權柄,並且害怕他的教導揭示其假面目。馬太福音的說法同樣尖銳:「你們不要以為我來是帶給地上和平,我來並不是帶來和平,而是刀劍。因為我來是要叫『人與父親對立,女兒與母親對立,媳婦與婆婆對立。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裏的人』」(太十35-36)。我們不需要按字面完全對號入座式的領受這經文所說,正如我們不需按字面定下國攻打國、民攻打民以作出一個事件應驗表。要明白的是,在持守耶穌基督福音的真義之時,我們已經和凱撒所代表的世界,以及那些以凱撒所象徵的價值觀相對立了。我們不須故意與人作對,不是與人難以相處便等於是為福音作見證。我們乃是為著耶穌這名所代表的價值觀,效法他的踐行而不阿諛奉承等等,便和他們那些人有所不同。這樣就會惹來人的不悅,因為人不喜歡那些不能被收買、不能被收編的人。

[1] Ibid., 42.

五月二十五日 (第7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3耶穌在橄欖山上,面向聖殿坐著;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私下問他說:4「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5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6將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7當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必須發生,但這還不是終結。8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這都是災難的起頭。

      用google map查一查,橄欖山和聖殿山相距兩公里左右,走路大概只需半小時。遙望對面位於城裡聖殿山上的殿,「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私下問他說:『請告訴我們,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這一切事將成的時候有甚麼預兆呢?』」一直以來,安得烈似乎總是在一些重要的場景中消失,或說馬可福音的作者總是沒有提到他。
      安得烈這名字的出現,使我們回想到敘事的起頭(參札記第五日)。按著敘事,彼得和安得烈兩兄弟是最早蒙召跟隨耶穌的。他們四人問耶穌:「甚麼時候有這些事呢?」到底他們所指的哪些事呢?是耶穌所說「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這事嗎?他們心中的想像是甚麼?他們關心的是預兆。甚麼的預兆呢?
      「看風的,必不撒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傳十一4)。這話說的一點也沒錯。耶穌整段話(包括下一個札記的那一段),分成三次「你們要謹慎」的提醒,第一次以「這都是災難的起頭」這句為終結。以往不少信徒視此為某種末日災難的警語,把之前那幾句──「當你們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不要驚慌;這些事必須發生,但這還不是終結。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地震、饑荒。」──視為徵兆。於是,第一句成為災難的起頭,但還沒有「終結」,加以第二句,依然是更多的徵兆,但仍然是災難的起頭。熟悉上世紀華人教會的信仰語境的信徒,必明白筆者所指──時代主義所說的七年大災難。在這信仰理解的氛圍下,但以理書的二千三百日(但八26),六十二個七和七個七,再加一個七(但九24-27),然後說一七之半以及啟示錄的四十二個月(啟十一2;啟十三5)或一千二百六十天(啟十一3)。完全抽離上下文以及歷史處境,直接用來作一種對號入座式的應驗事件表。
      事實上,要以經文作出對照,過去這幾年,這些災難不是都一一應驗了嗎?可是耶穌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要留心,以上那些好像正在「應驗」的事,豈不是世世代代都在應驗嗎?豈不是也應驗在馬可福音的第一代聽眾的時代嗎?(的確,在羅馬時代,從猶大至羅馬分別在公元前31年,公元30或33年,公元49, 60, 63, 68年都發生過地震,且猶大地於公元前25-24年以及公元46-47年間也發生過饑荒)。[1]是的,他們當時以為耶穌離世復活升天,不久後便復臨。以上這一段經文正是對他們的提醒:「將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這話的意思等於是說,有人真的以為基督即將復臨。有那些的期待,便有那樣的末日終結列表。這完全是一種「看風的」、「望雲的」心態,因為主若就快來,他們(我們若如是想也是一樣)便甚麼都不必做了,上帝國的意義也不用去活出來了──上帝的國即是誡命的實踐,愛上帝和愛人的神國倫理的實踐。這樣的人以為上帝是在未來。
      耶穌說:「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其意思是說,上帝的國近在眉睫,就在當下。悔改的意思是,馬上的、當下的,因醒悟而放下那錯的,無益的,轉向積極的,行動的,發聲的,干預的,伸出援手的,寬恕的,改變的,走多一步路的。
      今天,國與國、民與民的戰爭必會再有,地震、饑荒、風災、雪暴、水災,叫人失去家園,主或瞬間馬上來,或遲遲未有音訊,這又何妨呢?我們只當在一切的生死夾縫中,順逆罅隙中活,好像主當下復臨一般。
      你是起初便跟隨主的人嗎?就像彼得、雅各、約翰和安得烈他們四位一樣,你仍想私底下問耶穌甚麼嗎?

[1] Culpepper, Mark, 452–453.

五月二十四日 (第7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三章

1耶穌從聖殿裏出來的時候,有一個門徒對他說:「老師,請看,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石頭!多麼了不起的建築!」2耶穌對他說:「你看見這些宏偉的建築嗎?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

      耶穌的門徒和他,一直都有個心靈上的距離,在體驗、認知、直感、生命願景上等等,原因不在於他是「上帝的兒子」這身分。(別把上帝的兒子這特殊身分一味的扣上,免得我們認為耶穌之所以能行敢言的一切,都是因為祂是上帝的兒子。不,讓我們還是先保留一個作為人的耶穌。)這「彌賽亞的秘密」或「上帝的兒子」的身分在馬可福音裡一直被隱藏著。關於這一點,我們先前已說過其種種可能原因,在此不贅。
      這樣一來,門徒的看不見、不明白,就是耶穌所說的心靈的愚頑。
      話說先前耶穌明明在聖殿裡斥責了那些作買賣的人,推倒他們生財的工具;他不是曾指出人禱告並不需要在聖殿嗎?聖殿座落在山上,耶穌竟然說若有人有信心對這山說:「離開此地,投在海裏!」就必成就(參札記第六十二日內容)。山若沒有了,哪還有聖殿呢?
      門徒沒有認真看待耶穌所說的。他們和我們許多人一樣,總是容易愛上高大華美、雄偉盛大的事物,這一些代表成功和能力。事實上,門徒所看見的是他們恨多於愛的好大喜功的大希律所擴建的聖殿(Herodian Temple),在他統治期間大興土木,雖然也帶動了經濟上的成就,可是他對待百姓卻是殘暴的。[1]其中一個門徒說:「老師,請看,這是多麼了不起的石頭!多麼了不起的建築!」多麼的諷刺,彷彿這位自認為猶太人但血統不純,只一味關心自己權位的所謂的治理他們的王,是令他們感到光榮的輝煌的王。
      今天,不少時候有人也因看見國家貌似強盛、建設先進,而有意無意遺忘了下游人口中被剝削的實況,彷彿看不見在貪贓枉法之下許多偷工減料的工程,只看見金融股市的升跌起伏而對貧富懸殊無動於衷。上帝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意即我們的眼光、價值取向,要有所改變。不崇尚、不追求希律所代表的價值。
      耶穌說:「你看見這些宏偉的建築嗎?這裏將沒有一塊石頭會留在另一塊石頭上而不被拆毀的。」他說的正是希律擴建後的宏偉聖殿。的確,公元七十年,在一場猶太羅馬戰爭中被毀。
      這裡不是說,一切的美術、藝術、建築、工程、創作等都是虛空無用的。重要的是,在這背後所牽涉的人的心靈是甚麼,是反映真善美和人被賦的管理世界的天職,並在其中所彰顯的那分與上帝同工的努力,還是自我炫耀?

[1] M. Eugene Boring, An Introduction to the New Testament: History, Literature, Theology (Westminster John Knox Press, 2012), 261-265 of 1991 p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