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式默想
Author: 成年級主日學
五月十二日 (第6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20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21彼得想起耶穌的話來,就對他說:「拉比,你看!你所詛咒的無花果樹已經枯乾了。」22耶穌回答:「你們對上帝要有信心。23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離開此地,投在海裏!』他心裏若不疑惑,只信所說的必成,就為他實現。24所以我告訴你們,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你們已經得著了,就為你們實現。25你們站著禱告的時候,若想起有人得罪你們,就該饒恕他,好讓你們在天上的父也饒恕你們的過犯。」
耶穌進進出出耶路撒冷,每到晚上就到城外。話說在聖殿大發義怒(其實當時會有人覺得他在鬧事)之後,「早晨,他們從那裏經過,看見無花果樹連根都枯乾了。」
在猶大地區,無花果一年有兩個收成季節,一是五至六月期間,另一次是在八至十月期間,而這時候接近逾越節,當在三月尾至四月初期間,沒有找到果子也是正常的。不過,一棵枯乾的無花果樹,讓人想起以賽亞書五章一至七節裏的葡萄之歌。其中第七節說:「萬軍之耶和華的葡萄園就是以色列家;/他所喜愛的樹就是猶大人。/他指望公平,/看哪,卻有流血;/指望公義,/看哪,卻有冤聲。」[1]
承接我們先前提到的祭司集團,以及猶太宗教領袖和社會權貴,他們無視民不聊生,藉宗教傳統以自肥,和以賽亞先知當年所指出的同出一轍。他們豈不是期待復興嗎?他們以為宗教活動的復興就是復興,卻忽視活生生的人沒有被關愛。先前我們已引述耶利米的聖殿講章,其中便諷刺、責備到這些祭祀集團和假先知的虛言幻語。對於這些人,主說:「我必使他們全然滅絕;/葡萄樹上必沒有葡萄,/無花果樹上沒有果子,/葉子也必枯乾。/我所賜給他們的,/必離他們而去。」這裏門徒也看見連根都枯乾了的無花果樹。
耶穌轉身對門徒說:「你們對上帝要有信心。我實在告訴你們,無論何人對這座山說:『離開此地,投在海裏!』他心裏若不疑惑,只信所說的必成,就為他實現。」這不是一般憑信心就必得的禱告教導。從上下文(即無花果樹—潔淨聖殿—無花果樹)的三文治結構的設計估計,馬可要點醒他讀者的是,投在海裏的山,就是聖殿所處的山。言下之意,這樣的聖殿並其背後的操盤者,都投入海裏算了。人若心裏不疑惑,便看得清楚,到上帝面前來,是憑著信,而非靠這些自利的祭司們。這也和希伯來書的作者所說的遙相呼應:「沒有信,就不能討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並且信他會賞賜尋求他的人」(來十一6)。
到聖殿來的人,按我們從利未記所讀到的,有獻燔祭、平安祭、贖罪祭、贖愆祭、素祭,其精意除了為自己已知未知的罪、有意或無意間犯的罪獻祭,更重要的也是與上帝和好,並把自己完全獻上。保羅也說:「所以,弟兄們,我以上帝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上帝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如果是這樣,祭司的責任乃是叫人得蒙饒恕,也能與上帝和好,討祂的喜悅。
耶穌的意思是,只有人帶著信心來到上帝面對祈求祂的饒恕,祂就必饒恕,但祂也深深期待這人先有個願意饒恕人的心。主自己也教導說:「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六12)。這番話我們都明白。但想像耶穌當時如此教導門徒之時,主宰聖殿祭祀的祭司集團的反應。這樣看來,耶穌的教導在那時候而言是激進的;當然,也是得罪那些宗教當權者的。可是,正本清源的,我們若透過律法書和先知書的教導,便知道耶穌沒有錯。
在此,你看見一個怎樣的耶穌呢?他是你先前所以為的耶穌嗎?你能擁抱這樣的耶穌?能愛他嗎?還是如同當時的領袖一樣,超級反感?反過來說,作為門徒、效法耶穌的你,有機會步他後塵嗎?耶穌不是曾對門徒說過:「學生不高過老師,僕人不高過主人。學生所遭遇的與老師一樣,僕人所遭遇的與主人一樣,也就夠了。既然有人罵一家的主人是『別西卜』,更何況他的家人呢?」(太十24-25)。記得這被罵別西卜的是耶穌。我們若認自己是他的學生、他的僕人、他的家人,那步他後塵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1] Ibid., 373.
五月十一日 (第6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15他們來到耶路撒冷。耶穌一進聖殿,就趕出在聖殿裏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16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聖殿裏經過。17他教導他們說:「經上不是記著:『我的殿要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
18祭司長和文士聽見這話,就想法子要除掉耶穌,卻又怕他,因為眾人都對他的教導感到驚奇。19每天晚上,他們都到城外去。
耶穌再度來到耶路撒冷,走進他前一晚再環視過的聖殿。毫不猶疑的「趕出在聖殿裏做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
耶穌教導他們的話,第一句是:「我的殿要稱為萬國禱告的殿嗎?」這反問句是修辭語法,意思是說他相信他們是知道的。這句原出於以賽亞書五十六章七節。全節原本是:「我必領他們到我的聖山,/使他們在我的禱告的殿中喜樂。/他們的燔祭和祭物,/在我壇上必蒙悅納,/因我的殿必稱為萬民禱告的殿。」
至於下半句,則是出於耶利米站在聖殿門口所宣講的聖殿講章裏所說:「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你們眼中豈可看為賊窩呢?看哪,我真的都看見了。這是耶和華說的」(耶七11)。同樣的,我們必須再讀其上文,才會明白為何祭司長和文士聽見耶穌的話,便想除掉耶穌。經文說:「看哪,你們倚靠虛謊無益的話語。你們豈可偷盜,殺害,姦淫,起假誓,向巴力燒香,隨從素不認識的別神,又來到這稱為我名下的殿,在我面前敬拜,說『我們平安無事』,為了要行這一切可憎的事呢?」(耶七8-10)
基本上,耶穌指責他們犯下所有的誡命,但卻粉飾表面,裝作沒事,一切都平平安安。正如當年耶路撒冷淪陷、南國猶大亡國前一樣,一堆的祭司圍繞在王的四周所說的。他們開口閉口說:「這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耶七4),卻罔顧百姓的需要。祭司長和文士當然知道耶穌所引的經文的背後含義。所以他們才怕他。即是說,耶穌說對了。
話說當時的聖殿祭祀相關的祭物和聖殿稅,都是由祭司集團包辦的。來自以色列各地的,必須到耶路撒冷的聖殿裏才能獻祭。有錢的,獻上牛犢毫無問題之餘,我們從舊約得知,「獻燔祭的祭司,無論為誰獻,所獻燔祭牲的皮要歸給那祭司,那是他的」(利七8)。獻的祭越多,祭司所得也越多;有錢的人,罪不怕犯,在獻了贖罪祭以後,再獻上燔祭,又是好漢一條。
至於貧苦人,比如說許多來自加利利的猶太人,他們迢迢長途,大概也不方便帶一隻牲畜來,即使是十家人共獻一隻,途中羊犢、牛犢有甚麼問題,也就極大損失了。於是,來到聖殿處,才現場購買,再窮的,便買隻鴿子或斑鳩。可是價錢完全是祭司集團的壟斷。聖殿稅也一樣,平常用的錢幣被視為不潔淨,不能用作繳聖殿稅,必須兌換,只是兌換的匯率也完全掌控在祭司祭集團手中。我們猜想文士應該也有分於這些紅利。
這是萬國禱告的殿嗎?還是牟利的財團?是金融交易所?
耶穌之氣忿,可想而知,所以他「也不許人拿著器具從聖殿裏經過」,這些都是謀財圖利的工具。
話說祭司長和文士非常怕耶穌,倒是眾人對他的教導感到驚奇。事實是,耶穌不但引經據典,恰到好處也擊中要害,看似激烈的行動,叫人也無話可說。然而,這當然沒有使他贏得這些位居要職的宗教領袖的認同,甭說讚賞,反而更加引發他們的殺機。我們或許對福音書如此記載這些人物,已有既定的刻板印象,毫不驚訝他們會如此,因為他們是故事中的壞人。可是,若把這場景搬到我們所處的現實中呢?你是否也能辨識你群體中這一字號的人物?
五月十日 (第6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12第二天,他們從伯大尼出來,耶穌餓了。13他遠遠地看見一棵無花果樹,樹上有葉子,就過去,看是不是在樹上可以找到甚麼。他到了樹下,竟找不到甚麼,只有葉子,因為不是無花果的季節。14耶穌就對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他的門徒都聽到了。
前一天看見聖殿的耶穌,第二天離開伯大尼要再回到耶路撒冷,但先入眼簾的是一棵無花果樹。經文說那不是無花果的季節,當然也找不到果子。雖說無花果樹本是當地常見的果樹,因此也常被用來比喻以色列民。或許正因如此,看見沒有果子的樹,耶穌先前的感慨一時宣洩而來,對著樹說:「從今以後,永沒有人吃你的果子。」我們知道,那是借樹喻人的話。
到底那代表以色列的聖殿是甚麼景像,以致耶穌如此失望。今天的教會,有甚麼耶穌要看而看不見的,反倒是看見了一些污穢不潔、一些交易和妥協。到底當時的聖殿祭祀體制有甚麼樣的腐敗呢?主耶穌若今天也所看見,祂會指出嗎?若祂指出,教會──我們的反應會是如何?是選擇性的接受祂的指責,只容許祂部分的按我們的意思干預,還是放下一切的條件,邀請祂成為教會真正的主?
本來,以色列民是上帝的子民,要在他們在萬邦中成為上帝的見證,使人認識耶和華上帝是一個怎樣的上帝:公義、公正、美善、滿有憐憫和恩典等等。彼得前書裏說:「你們是被揀選的一族,是君尊的祭司,是神聖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使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二9)。
五月九日 (第5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一章
1耶穌和門徒快到耶路撒冷,來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耶穌打發兩個門徒,2對他們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3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會立刻把牠牽回到這裏來。』」4他們去了,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門外街道上,就把牠解開。5在那裏站著的人,有幾個說:「你們解開驢駒做甚麼?」6門徒照著耶穌的話說,那些人就任憑他們牽去了。7他們把驢駒牽到耶穌那裏,把自己的衣服搭在上面,耶穌就騎上。8有許多人把衣服鋪在路上,還有人把田間的樹枝砍下來鋪上。9前呼後擁的人都喊著說:
「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10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 11耶穌到了耶路撒冷,進入聖殿,看了周圍的一切。天色已晚,他就和十二使徒出城,往伯大尼去。
這一段敘述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耶穌第三次預言自己受難之後,便和門徒啟程走向耶路撒冷,彷彿這是他當行之事。先前他主要逗留和服事的地區多在加利利一帶,並包括加利利湖沿岸的一些城鎮。另外也到過地中海沿岸的外邦人地區推羅和西頓一帶。
耶路撒冷,是政治和宗教的中心地帶。如果耶穌有心起義的話,前往耶路撒冷可以說是直搗黃龍。這可能也是他的門徒所猜測的,問題是他們沒有招集群眾一起隨行。
可是,他們「來到伯法其和伯大尼,在橄欖山那裏」。這描寫看似沒有甚麼,卻是大有文章。讓我們引述撒迦利亞書一段較長的記載:
1看哪,耶和華的日子臨近了,你的財物必被搶掠,在你中間被瓜分。2我要招聚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城必被攻取,房屋被搶奪,婦女被玷污,城中的一半被擄去;但其餘的百姓不會從城中被剪除。3那時,耶和華要出去與那些國家打仗,如同從前戰爭的日子打仗一樣。4那日,他的腳必站在橄欖山上,這山面向耶路撒冷的東邊。橄欖山必從中間裂開,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5你們要從我的山谷中逃跑,因為山谷必延到亞薩。你們要逃跑,如在猶大王烏西雅年間逃避大地震一樣。耶和華-我的上帝必降臨,所有的聖者與你同來。
6在那日,必沒有光,不會放晴,只有烏雲。7耶和華所知的那一日,沒有白天,沒有黑夜,到了晚上仍有亮光。
8在那日,必有活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冬夏都是如此。
9耶和華要作全地的王。那日,耶和華必為獨一無二,他的名也是獨一無二。10從迦巴直到耶路撒冷南方的臨門,全地要變為曠野。耶路撒冷要矗立於本處,從便雅憫門到舊門,又到角門,並從哈楠業樓,直到王的酒池。11人要住在其中,不再有詛咒;耶路撒冷必安然屹立。(亞十四1-11)
這是一段提到「耶和華的日子臨近(erchontai,原意「來」)」的經文。對第一世紀的以色列民而言,我們先前(第四十七天)已經提過parousia,即特別出現於馬太福音用來指上帝臨到、主的日子臨到的字眼,並指出馬可福音則沒有用上此字,在相關章節裏用的是撒迦利亞書一章一節裏的「臨近」一詞,分別是「來臨」(亞十三26,erchomenon)和「來」(亞十三35,erchetai)和「來到」(elthōn)。英文譯本主要譯為「回來」或「復臨」(return)的。非常可能馬可是以撒迦利亞書作為他敘述耶穌的底本的。在他寫到耶穌進入山的兩旁的伯大其和伯大尼的時候,也有經文中「橄欖山從中間裂開,自東至西成為極大的谷;山的一半向北挪移,一半向南挪移」(亞十四4下)、以及「活水從耶路撒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亞十四8)之勢。
隨即也看到,這一個景象要宣告的是「耶和華要作全地的王」,至終「耶路撒冷必安然屹立」。所以說,耶穌這一個行動,像是宣告耶和華的「腳必站在橄欖山上」(亞十四4上)。這對馬可福音的讀者而言,也是非常生動應景的,因為自公元66年以來,在尼祿把羅馬的大火嫁禍給基督徒,而且羅馬和猶太人的戰爭又再次升級直到聖殿於70年被毀,經文中所說的「我要招聚萬國與耶路撒冷爭戰」是對這一個場面的描述。
試想想跟隨在耶穌身邊的門徒,我們相信他們一定對這深具象徵含義的經文和地方有所聯想,即使當下沒有,後來回想起來,必也想到耶穌這一舉動的深遠意義。事實上,或許他們本來未必想到,但當耶穌說:「你們往對面村子裏去,一進去的時候會看見一匹驢駒拴在那裏,是從來沒有人騎過的,把牠解開,牽來。若有人對你們說:『為甚麼做這事?』你們就說:『主要用牠,但會立刻把牠牽回到這裏來。』」他們大概會想起這一段經文:「錫安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啊,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和地騎著驢,騎著小驢,驢的駒子」(亞九9)。
原來騎著驢子,不再是普通的騎著,而是一個以色列終末期盼的符號之一。即是說,如果有人提出要一頭驢子,這人就是必是那一位要來的了。當驢子牽來後,耶穌就「騎上」了,這「騎上」,像是撒迦利亞書裏騎著小驢的王。群眾就呼喊著說:「和散那!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那將要來的我祖大衛之國是應當稱頌的!至高無上的,和散那!」這裏分別撮取了三篇詩篇的字句,即蘊藏著詩篇一一七篇的最一節結合了一一八篇的二十五節(不用「求你拯救」,而用「和散那」)、一百一十一篇十節、以及一四八篇第一節。[1]所以,一位騎著驢子進入耶路撒冷的人物,就以色列人的集體認知而言,這是告訴他們:是我(參札記第一單元第三十四日)。
還有是「主要用牠」這句話,它曾是華人教會培靈會或主日信息中常被引述的,勉勵信徒作個卑微的僕人,就好像一個無名無姓的小驢子一樣,任主使用。這的確是能化解人心中對於自己生命有用與否的執念,事實上誰無此執念呢?勸人之為主作自甘無用之僕人的人,難道自己內心沒有這執念嗎?又或許已被主用,卻仍未覺滿足。或許,心中仍是滿了自我。再者,「主要用牠」這話有其屬於猶太傳統的文化語境。我們的文化語境可能較近乎於伯樂與良駒。在良駒之語境下,我的學習是,主若是伯樂,我只管信任祂的眼光就是了。此「用」,是彌賽亞國(基督的國)裏的用。
敘事留下一個懸疑,就是「耶穌到了耶路撒冷,進入聖殿,看了周圍的一切。天色已晚,他就和十二使徒出城,往伯大尼去。」耶穌看見了甚麼呢?他是那以色列所等候的王嗎? 如果他今天來到我們當中,會看見甚麼呢?
[1] Culpepper, Mark, 371.
五月八日 (第5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章
46他們到了耶利哥。耶穌同門徒並許多人離開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討飯的盲人,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坐在路旁。47他聽見是拿撒勒的耶穌,就喊了起來,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48有許多人責備他,不許他作聲,他卻越發喊著:「大衛之子啊,可憐我吧!」49耶穌就站住,說:「叫他過來。」他們就叫那盲人,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50盲人就丟下衣服,跳起來,走到耶穌那裏。51耶穌回答他說:「你要我為你做甚麼?」盲人對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52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盲人立刻看得見,就在路上跟隨耶穌。
話說耶穌一行人本是走向耶路撒冷,路經耶利哥,一進一出,正離開時遇到一個坐在路旁的盲人巴底買。盲固然是盲的,但他卻聽見是拿撒勒人耶穌經過,就大聲呼喊說:「大衛之子耶穌啊,可憐我吧!」他心中所想的拿撒勒,有甚麼意思呢?是以賽亞書所提到的「從耶西的殘幹必長出嫩枝,他的根所抽的枝子必結果實」嗎?或因「枝子」一詞原文nēṣer(希伯來文)發音和Nazarēnos(希臘文)相近,而且從耶西長出的「嫩枝」豈不就是大衛嗎![1]其實,耶穌的名字便是耶和華拯救。
巴底買雖盲,其實心裏不盲,他不但聽見耶穌經過,而且把握機會,向他求救。他心裏不盲,他看見了門徒和宗教領袖們所沒有看見的。我們是否和他一樣看見,且大聲向主呼喊說:「可憐我,憐憫我,拯救我!」即使有人叫我們「收聲」,我們仍不退縮,高呼「大衛之子啊,可憐我。」
你的處境是否甚為可憐?耶穌說:「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太五3-4)。
巴底買,是的,尊貴之子。[2]他打動了耶穌的心。耶穌叫人把他領過來,那些人「就叫那盲人,對他說:『放心,起來!他在叫你啦。』」「放心」一詞,有勇敢自信的意思。這些人所說的,給人感覺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視巴底買為低下層的盲人、乞丐。他們沒開聲前,巴底買本來就滿有勇氣,不然就不會在目不識物之下,仍高聲呼叫耶穌。至少,他是主動的,至少在這個行動上,他是名符其實的,是尊貴的。
來到耶穌那裏,耶穌問他:「你要我為你做甚麼?」或許你已經留意到,先前雅各和約翰對耶穌說:「老師,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為我們做。」當時耶穌也如此反問他們:「要我為你們做甚麼?」巴底買所要的,不比他們所要的簡單。他說:「拉波尼,我要能看見。」他真的得他所要的,耶穌對他說:「你去吧!你的信救了你。」反觀,對於雅各和約翰的要求,耶穌沒有正面的回應,他們也沒有得到所要的。
我們一生中或許也曾找錯了人、要錯了東西;或找對了人,要錯了東西;或要的東西沒錯,但卻找錯了人。或許,我們該找的是耶穌,求主憐憫。我們心中所該要的是甚麼呢?或許我們該像盲人巴底買一樣,對主說:「主啊,我要能看見。」真的,我們很多時候看不見自己真正的需要的是甚麼,該要的是甚麼。
[1] Culpepper, Mark, 353.
[2] The 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e Encyclopedia裏指出,巴底買(Bartimaios)一字是兩種語文的結合體,bar是亞蘭文,是兒子的意思,而timaios是希臘文,是尊貴的意思。
五月七日 (主日)
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式默想
五月六日 (周六)
選取其中一段作靈閱式默想
五月五日 (第5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章
35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約翰進前來,對耶穌說:「老師,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為我們做。」36耶穌對他們說:「要我為你們做甚麼?」37他們對他說:「在你的榮耀裏,請賜我們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38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浸,你們能受嗎?」39他們對他說:「我們能。」耶穌對他們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我所受的浸,你們也要受。40可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而是為誰預備就賜給誰。」41其餘十個門徒聽見,就對雅各和約翰很生氣。42耶穌叫了他們來,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作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轄他們。43但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44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45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
在驚訝與害怕兩種情緒之中,在忐忑之餘,或許夾雜著一些興奮吧!由於門徒便是在「得國」的以色列民掙脫羅馬統治的集體想像中,才毅然放下一切跟隨耶穌的。我們許多人活在一個生老病死、人生和事業的挫折成功失敗中、感情婚姻與兒女的感情起伏和糾纏中,少部分的人或許憂國憂民、四處奔走、慷慨赴義。後者或許和福音書裏的社會處境更能呼應;前者自有其對生命的憧憬和想像,當也能與耶穌相遇,在生命難關、困境死巷、苦無出路的時候,遇見這位恩主,體會福音在自身處境中重得「起頭」(可一1)。門徒心中存有的民族憧憬,事實上也摻雜著個人的前途和事業,期待著飛黃騰達。在這方面,或許也和我們相似。
門徒中或自以為是耶穌的核心成員的雅各和約翰──不但是僅次於安得烈和彼得蒙召的,不久前已在山上耶穌變像的現場,估計也該是表明心跡的時候了,免得一個不察,到手的高位便落了空,落入其他人手中。他們試探性的問了一句:「老師,我們無論求你甚麼,願你為我們做。」令人感到慚愧的是,我們是否也有這種覺得「應份的」要求,覺得自己辛苦付出了多年,得回相匹配的回報也是理所當然的。
耶穌也體貼的問他們說:「要我為你們做甚麼?」
他們於是大著膽子,或甚至厚著臉皮說:「在你的榮耀裏,請賜我們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到底是甚麼使他們覺得自己理應勝出,比其他眾門徒優秀,要位居那相等於左右丞相的位置呢?他們不覺得同門師兄弟將來聽從他們的號令,不是有一點尷尬古怪嗎?因著這種自視甚高的心,發出如此請求,他們甚至不覺汗顏。
不僅如此,當耶穌反問:「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甚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浸,你們能受嗎?」自我膨脹下的他們,毫不猶豫的回答說:「我們能。」他們知道自己說的是甚麼嗎?耶穌喝的杯是甚麼、所受的浸是甚麼,他們大概也沒有聽清楚;毫不躊躇,或至少停一停,問一問耶穌那是甚麼意思。大概野心早於衝昏了頭腦,等候多年已令他們心急而失去耐心了。
雖然懵懂無知,該說是諷刺嗎?耶穌對他們說:「我所喝的杯,你們要喝;我所受的浸,你們也要受。」這預告耶穌在客西馬尼所用的苦杯比喻,也彷彿說出門徒未來宿命的話,對於這班野心勃勃的門徒而言,偌大的落差可是他們將來回想起來才能領會得到的。
耶穌接著說:「可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而是為誰預備就賜給誰。」這話若再和接下來的所說的──「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作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轄他們。但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作出對比,或許可以看得更準確。表面上,耶穌起初似乎沒有反對有人得賞賜坐於祂的左右邊,而是任由未來決定未來,或說任由那掌權的主有最後的決定權。不過,想深一層,打破人的慣常想像,豈非耶穌一貫的教導方式嗎?回想較早之前他說的撒種比喻,種子落在四種不同的地,那種人配那種地,只有不對號入座,人人都有同等的契機作出回應,人人都可以選擇作一個聆聽的人。這裏也是一樣,耶穌打破了他們對於為首的執迷和貪婪。為首者,若是必須成為眾人的僕人,不免澆息了那貪婪高位和權力的心。
事實上,耶穌所說「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要作你們的用人;在你們中間誰願為首,就要作眾人的僕人」這話,讓我們回想起以掃和雅各的典故,當時上帝對利百加說:「兩國在你腹中; 兩族要從你身上分立。 這族必強於那族; 將來大的要服侍小的」(創廿五 23)。細心體察當時的情境,「如果利百加當初有這樣的領受,不著眼於高位王權為受人服事的地位,而是看能服事人乃為尊者的『特權』, 那一句:『將來大的要服事小的』,便不再是爭取長子地位的誘因,而是一個叫人更有胸襟和謙卑的呼召。」[1]無獨有偶,耶穌和這兩兄弟一來一往的對話,不但把他們的野心暴露了,更是藉著耶穌的講論,把特權的秩序顛覆了、 倒轉了。他以自己(人子)為例,說明那要為首的,反是要如僕人般的服事人。這不但使那迷魅人的權力被解魅了,更重要的是,人如果擁有一種為首的地位,那不再成為人所追逐的特權,而是服事人的「特權」,這樣就叫有野心者不再那麼趨之若鶩。[2]
當然,其餘的門徒聽見雅各和約翰兩兄弟如此急於上位的請求,當然很生氣。這樣,就破壞了門徒之間彼此的信任,難免造成了各自揣測、各懷鬼胎的局面;若要突破,除非十字架的路,以及聖靈降臨和更新。
[1] 黃厚基, 《信實與護佑:創世記的神學詮釋》, 380.
[2] Ibid.
五月四日 (第5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十章
32他們行路上耶路撒冷去。耶穌在前頭走,他們很驚訝,跟從的人也害怕。耶穌又叫十二使徒來,把自己將要遭遇的事告訴他們,33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34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
方才說為他和福音捨棄生命所重視者,必在今世得百倍,並且要受迫害。耶穌和門徒便往耶路撒冷的路上去。這路的而且確,正是那受迫害的路。或許言猶在耳,所以經文說:「耶穌在前頭走,他們很驚訝,跟從的人也害怕。」或許,先前的幻想多多少少已變成忐忑,不知是否自己想像的那國即將實現,還是說迎面而來的是迫害和殺身之禍。
驚訝和害怕,兩種心情交織。不身歷其境,或許無法完全想像。或許他們先有一種身先士卒、視死如歸的準備。如果是你,這時候會有甚麼心情呢?有沒有可能臨陣退縮,且給予自己一個非常堂皇的理由。
耶穌三次向門徒預示自己被殺:
- 「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三天後復活」(可八31)。
- 「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裏,他們要殺害他;被殺以後,三天後他要復活」(可九31)。
- 「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將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他們要定他死罪,又交給外邦人。他們要戲弄他,向他吐唾沫,鞭打他,殺害他;三天後,他要復活」(可十33-34)。
第一次提到人子要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要棄絕;第二次沒提,只簡單提及交在人手裏;第三次提到被交給祭司長和文士,但卻沒有提到長老。整體而言卻比較詳細,特別提到他要被定死罪,被人戲弄、吐唾沫、被鞭打。這些大概都是門徒始料不及的。
在第三次的預示之前,耶穌竟然對門徒說:「看哪,我們上耶路撒冷去。」這一個呼召,這一個「行路上耶路撒冷」,涵蓋於裏頭的,就是人子的被殺。他曾呼召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可八34下)。那正是他第一次預示被害之後所發出的呼召。
你信主之時是否聽過這樣的呼召,經過這些年日,曾有幾次聽見?或許才第一次聽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