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十三日 (第4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11法利賽人出來盤問耶穌,要求他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想要試探他。12耶穌心裏深深嘆息,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13他就離開他們,又上船往海的對岸去了。 14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16他們彼此議論說:「這是因為我們沒有餅吧。」17耶穌知道了,就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18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19我擘開那五個餅分給五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籃子呢?」他們說:「十二個。」20「又擘開那七個餅分給四千人,你們收拾的碎屑裝滿了多少個筐子呢?」他們說:「七個。」21耶穌說:「你們還不明白嗎?」

      先前法利賽人為耶穌的門徒用不潔淨的手吃飯,刻意刁難。事隔若干日子,再次見面,又是不懷好意,要來「盤問耶穌」,故意「試探他」。這樣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刁難,看似敘事、看似對法利賽人的描寫,卻是啟示,能光照我們的人生,讓我們看見,一個喻意上的「法利賽人」也會出現在我們人生中。
      記得上回耶穌醫治那聾啞的人之時,曾舉目望天而嘆息(可七34),當時也是想到這班心硬的人吧!此時又景,又是如此,豈能不「心裏深深嘆息」呢!感受到耶穌的嘆息,我們除了心有戚戚焉之餘,或也依稀感到安慰,如果在職場中你也同樣遭遇一再的無理刁難。安慰,因看見了,看見如此法利賽人的心眼和手法。看見生命的真相,便為所遭遇的不再不平,而是心得安慰;況且主也如此。
      事因法利賽人向他求神蹟。他回答說:「這世代為甚麼求神蹟呢?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熟悉其他福音書的(太十六1-4),知道耶穌提到只有約拿的神蹟,那是提示他人子(即他自己)將受害並復活。此處,這一句「沒有神蹟給這世代看」,語氣顯為更強烈;加上前面說到他深深嘆息,我們感受到他的沮喪和失望。在挪亞的時代,「耶和華就因造人在地上感到遺憾(yinnāḥem),心中憂傷」(創六6),遺憾這詞,以及含此字根的字有憂傷後悔(何十三14),[1]也有安慰(賽四十1;五七18;詩廿三4)的意思。所謂後悔,其實也帶有悔改、改變心意的意思。所以在七十士譯本中,被譯為 metanoeō 和 metamelomai,即新約中文聖經中的「悔改」。而在舊約中,最常出現是指上帝後悔或改變心意(創六6-7;出卅二14;士二18;撒上十五11;代上廿一15;耶十八8;廿六3, 19;摩七3, 6;拿三10等)。何西阿書裏有一段話,說到上帝對以色列難離難捨的愛,其中說:「我回心轉意,我的憐憫(niḥûmāy)燃了起來」(何十一8)。這字根原本似乎反映深深呼吸的意思。」[2]
      這一個沮喪的心情延續到緊接的敘事。馬可說:「門徒忘了帶餅,在船上除了一個餅,沒有別的食物。」有了之前兩次關於餅的經歷,他們心中也七上八下,不知是否又會舊事重演。人不少時候心裏所記下的,是感覺,而且讓那感覺過濾認知。兩次的分餅經歷應該是培養出他們對耶穌的認識,使他們明白眼前的這一位老師,是「祂」。耶穌曾在海上對他們說:「是我,不要怕!」可是,他們所記憶下來的,卻是怕耶穌又催他們去預備餅,怕耶穌又強他們所難,難為無米之炊。
      耶穌責備他們說:「你們要謹慎,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耶穌指的是甚麼?酵,能使麵團發酵,這是新約一再出現的隱喻,表達影響的意思。從三章七節開始,馬可已提到法利賽人和希律黨的人夥同要除滅耶穌。我們先前已看見法利賽人一再表現出的態度,那分看了耶穌所行的醫治和趕走污靈的作為,卻一點領悟也沒有的樣子;聽了他講論上帝的國以及回應他們的提問時所引述的律法和先知的話,卻一點也沒聽進去的意願。只是一味要找耶穌的把柄。希律或希律黨的人,只一味顧著維護權位和面子,寧可犧牲義人義行,妥協讓步。難怪耶穌猜到門徒在議論甚麼之時,便說:「你們為甚麼因為沒有餅就議論呢?你們還不領悟,還不明白嗎?你們的心還是愚頑嗎?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有耳朵,聽不到嗎?也不記得嗎?」這心靈的盲目與閉塞,正是法利賽人和希律這兩類人的心思,直至如今,經歷了那麼多的門徒,依然愚頑,依然不明白,難道是中了這兩類人的酵嗎?
      「你們還不明白嗎?」耶穌同樣的問著你我。

[1] 應該何十三14,並譯為「憐憫」。

[2] 黃厚基:《信實與護佑:創世記的神學詮釋》,聖經詮釋叢書 (台灣: 台灣基督教文藝,2022),202。原參Marvin R.,Wilson, TWOT Entry#1344 :נַָחם (nāḥam),引自Accordance Bible Software。

四月十二日 (第4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八章

1那時,又有一大群人聚集,沒有甚麼吃的。耶穌叫門徒來,說:2「我憐憫這群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沒有吃的東西了。3我若叫他們餓著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4門徒回答:「在這野地,從哪裏能得餅使這些人吃飽呢?」5耶穌問他們:「你們有多少餅?」他們說:「七個。」6他吩咐眾人坐在地上,就拿著這七個餅祝謝了,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開,門徒就擺在眾人面前。7他們還有幾條小魚;耶穌祝謝了,就吩咐也擺在眾人面前。8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收拾剩下的碎屑,有七筐子。9人數約有四千。耶穌打發他們走了,10隨即同門徒上船,來到大瑪努他境內。

之前我們所讀到的是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象徵著上主供應以色列民,如同當年在曠野以嗎哪供應他們一樣。上兩個事蹟:分別發生在推羅和低加坡里,是外邦人之地。此處出現七餅餵飽四千人,和前面餵飽五千人的事蹟,不是同一事蹟重覆記載、不是誤置,而是一個簡單的夾心結構,是一個分水嶺。

同樣是一大群人,耶穌一樣憐憫他們。如同上一次,他向門徒發出問題說:「我憐憫這群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裏已經三天,沒有吃的東西了。我若叫他們餓著回家,他們會在路上餓昏,因為其中有從遠處來的。」像是試驗他們是否會有新的回應,新的領悟。門徒答個是個安全的答案,彷彿只求不過不失。

結果還是耶穌直接問他們有多少餅,他們說有七個。七個,不必多不必少。七,代表完全;但為何還有特別提到幾條小魚呢?有關魚是早期基督徒的暗語,即「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從魚的希臘文來看,音譯ichthys或 ikhthū́s每一個字母分別代表以下各字的字首:Iēsoûs Khrīstós, Theoû Huiós, Sōtḗr,直譯為耶穌基督,上帝的兒子,救主。所以,餅代表上帝是供應者,有舊約的傳統,魚或許反映初期教會傳統,在馬可寫作時已普遍流傳。吃魚,用隱喻來解釋,和耶穌說吃他的肉並喝他的血的意思相通(約六47-58)。

話說回頭,七餅餵飽四千人,剩下七筐子,是否太巧合?當然不是,這是文字符號,前一個七代表完全的供應,後一個七代表完全足夠,四千人即四乘十乘十再乘十。四又代表四方,可以比喻四面八方,或各方各族各民的意思。這樣一來,與五餅二魚之表示供應給以色列民對比,這七餅幾條小魚則是指向普世了。

四月十一日 (第3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31耶穌又離開了推羅地區,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32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為他按手。33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34望天嘆息,對他說:「以法大!」就是說「開了吧!」35他的耳朵立刻開了,舌結也解了,他說話也清楚了。36耶穌囑咐他們不要告訴人;但他越囑咐,他們越發傳揚。37眾人分外驚奇,說:「他所做的事樣樣都好,他甚至使聾子聽見,啞巴說話。」

      「耶穌又離開了推羅地區,經過西頓,就從低加坡里境內來到加利利海。」這是個不停步行,也要花上幾天的行程。耶穌所走的方向應該是從推羅往北走到達沿岸的西頓,如果是再往東走或許到達敘利亞一帶,然後向南走到低加坡里境內,才從那裏西行靠近加利利海。馬可對於行程有多遠或多辛苦沒有興趣,而途中是否遇上甚麼,我們也無從得知。先前馬可曾提到那本被「群」所附,但重獲自由的,後來去到低加坡里傳揚耶穌(可五20)。
      或許,正因如此,那一帶的人對於耶穌早有聽聞。早在第三章一開始,緊接著經文提到法利賽人和希律黨商議如何除滅耶穌後,馬可便指出那時「還有許多人聽見他所做的事,就從猶太、耶路撒冷、以土買、約旦河的東邊,以及推羅和西頓的附近地方來到他那裏」(可三7-8)。不過,那裏卻沒有提到低加坡里。相信此處不但上承第五章的內容,合併起來填補了先前沒有包含這一個區塊的作用,更進一步說明了耶穌上帝國的福音,已覆蓋了整個巴勒斯坦一帶(有意思的是,至於撒瑪利亞,卻提都沒提)。
      耶穌基督的福音臨到,這一次是臨到一位「耳聾舌結」的人身上,這一次又是馬可巧妙的暗示了以賽亞書的福音:「那時,盲人的眼必睜開,/聾子的耳必開通。/那時,瘸子必跳躍如鹿,/啞巴的舌頭必歡呼」(賽卅五5-6)。
      話說「有人帶著一個耳聾舌結的人來見耶穌,求他為他按手」,就如當時有四個人抬著一個瘸子來見耶穌一樣。「耶穌領他離開眾人,到一邊去,就用指頭探他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再次,我們看見耶穌展現他醫治之能時,不想眾人在場,就如上一回他叫葉魯的女兒復活一樣。那一次本來也沒甚麼,卻是那些圍觀的人先嘲笑耶穌在先,他才趕他們離場。人多熱鬧不一定好,沒有心的,不在倒好。心靈的事,是會互相感染的;小則心情,大則渴望聖靈的心,都會相互影響。記得耶穌在自己的家鄉,只不過醫了幾個人;他對他們不信的心都感到詫異。
      耶穌用指頭探那人的耳朵,吐唾沫抹他的舌頭,看來也不尋常,我們無法考證實際的作用。最明顯的是肢體的接觸、觸摸。福音──耶穌基督自己臨到,叫人耳朵聽見,嘴巴能說話。話說當時說完撒種的比喻後,曾說叫那些外人「聽了又聽,卻不明白」。以色列民的嘴巴也是有問題的:「因這百姓以口親近我,/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賽廿九13下,比較可七6-7並當天札記)。於是耶穌「望天嘆息」。或許他想到正是以賽亞書這經文,想到法利賽人。我們的耳朵和舌頭是否也需要主耶穌的醫治?是的,「開了吧!」主說。 
      本來耶穌是囑咐這得醫治者不要告訴人,但他卻越發傳揚。是的,「啞巴的舌頭必歡呼」,正是應驗以賽亞所說的。事後,眾人說:「他所做的樣樣都好」,這豈不響應著創世記所說:「上帝看一切所造的,看哪,都非常好」(創一31上)。

四月十日 (第3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24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境內去,進了一家,他不願意人知道,卻隱藏不住。25立刻有一個婦人,她的小女兒被污靈附著,一聽見耶穌的事,就來俯伏在他腳前。26這婦人是希臘人,屬敘利亞的腓尼基族。她求耶穌從她女兒身上趕出那鬼。27耶穌對她說:「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28婦人回答:「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呀!」29耶穌對她說:「憑著這句話,你回去吧,鬼已經離開你的女兒了。」30她就回家去,見小孩子躺在床上,鬼已經出去了。

      上回(二月廿一日札記)我們提到:耶穌既借用以賽亞書指明法利賽人和文士被「沉睡的靈」所灌滿,說他們「嘴唇尊敬」上主,「心卻遠離」祂,諷刺他們拜上帝「也是枉然」的,又因他們質疑耶穌和門徒沒有行洗手潔淨之禮,耶穌才向門徒說明甚麼才是真正的不潔淨。背後大有詰問這批宗教領袖之意。
      「耶穌從那裏起身,往推羅境內去」,這透露出他轉離以色列民的心境。古推羅,在舊約裏是非利士人的地方。在希臘時期,推羅則是外島,不過卻在亞歷山大大帝攻擊下淪陷,而城市的廢墟被用作建造通往本土的大道。在新約時代,推羅或許比較富裕,從巴勒斯坦購去糧食,在饑荒之年更是如此,而巴勒斯坦本土的猶太人也算是受害者,本已缺糧變為更缺糧了。[1]
      在這地方,他一如既往不想人知道他的行蹤,但同樣無法隱藏。
      地理位置不一樣,一如既往的是「污靈」(pneuma akatharton)的問題;作者也和先前一樣,把「污靈」和鬼(daimonion)並列,互相詮釋。呈現出一個超越物質、屬「靈界」的層面。活於現代社會的我們,經驗上不一定如經文所述,直接與一個邪靈接觸。但這裏頭的含義是值得我們留意的:古代的世界觀雖比我們更明顯的把肉眼所見、肉身的問題訴諸於看不見的層面──簡稱為靈界的層面,我們不妨開放心胸得其啟發,多一些從那看不見的層面明白人的表現。換句話說,那彷彿從外而入的污靈,其實指引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心靈深處到底怎麼了。
      我們來看看這位來求耶穌趕走她女兒身上之污靈的婦人。這女人是一個希臘人,屬敘利亞的腓尼基族(Syrophoenician),背景應該頗有錢。若她住在推羅,不論是否從事航海相關的航業,對於住在加利利本土的猶太人而言,在社會地位上、經濟資源上,依然有明顯的差距。
      正是這樣的懸殊地位的背景下,作為猶太人眼中的外邦人的她,本就屬不潔淨之輩,本來惹人厭不在話下,卻還厚著臉皮來求耶穌幫助。她的姿態是值得我們留意的──「俯伏」在耶穌腳前,就如先前患經血不止之病的婦人一樣(可五33)。可是那竟沒有馬上贏得耶穌的正面回應,更顯出耶穌那句「讓孩子們先吃飽,拿孩子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妥的」──令人感到突兀,甚至懷疑如此冒犯有必要嗎?
      這裏頭的權力不對等的角力,常被人忽略了。首見,如前指出,這婦女是來自當時社會階級、經濟水平較高的背景,耶穌只是一名來自窮人區的加利利人。不過,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卻也可以視這外邦女子為不潔的,所以在自我感覺的宗教優越感上,可以理直氣壯的看低這女人。再者,從敘事的角度而言,作為讀者的我們一早便視耶穌為先知,為神的兒子,這種先入為主的主觀感覺,讀起這一段經文,或許忘了自己已經以另一種的高姿態來看待這婦女──她是不潔的外邦求助者。撇開這一切,耶穌所說的,其實是非常自然的。我們所以為的耶穌必然不分猶太人或外邦人都兼愛的想法,恐怕不是那時代的氛圍。作為猶太人的耶穌,心中所想的也是上帝的子民,即以色列民。好處當然是先想到自家人,即耶穌口中所說的「孩子們」,更何況外邦人──即「狗」,在物質上所享有的資源早已綽綽有餘。
      回頭來說,這女人被暗喻為「狗」。狗在那文化中常帶有負面的含義,比如說:「狗轉過來吃自己所吐的」(彼後二22),稱人為「犬類」。[2]中文也有字眼如「豬朋狗友」。這婦女的心胸真大,也有機智,她的回應「主啊,桌子底下的小狗也吃小孩子的碎屑呀!」不但把耶穌話裏貶低她的暗喻承接上了,還把它的意思逆轉了。自認為狗,而自己的女兒便是小狗,都不要緊,那給自家的孩子的糧,剩下的、掉在地上的,也足夠了。這一分的寬廣大度的心,是我們看見的那一種面貌、另一種模式的信心。那分只要你肯給,一點也就足夠的信心,把耶穌的心敲開了。就在那一瞬間,這邊廂還在一來一回的說話,那邊廂她的女兒已得治癒。空間的距離,處理那看不見的領域的污靈和鬼,毫不是問題。

[1] R. Alan Culpepper, Mark (Smyth & Helwys Publishing, Incorporated, 2007), 238–239.

[2] Ibid., 240–241.

四月九日 (日) (復活節)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二十1-18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看見石頭已從墳墓挪開了,2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裏把主移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祂放在哪裏。」3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去。4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得快,先到了墳墓,5低頭往裏看,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裏,只是沒有進去。6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了墳墓,看見細麻布放在那裏,7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起,是另在一處捲著。8然後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他看見就信了。9他們還不明白聖經所說耶穌必須從死人中復活的意思。10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11馬利亞卻站在墳墓外面哭。她哭的時候,低頭往墳墓裏看,12看見兩個天使穿著白衣,在安放耶穌身體的地方坐著,一個在頭,一個在腳。13天使對她說:「婦人,你為甚麼哭?」她對他們說:「因為有人把我主移走了,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哪裏。」14說了這些話,她轉過身來,看見耶穌站在那裏,卻不知道祂是耶穌。15耶穌問她:「婦人,你為甚麼哭?你找誰?」馬利亞以為祂是看園子的,就對祂說:「先生,若是你把祂移了去,請告訴我,你把祂放在哪裏,我去把祂移回來。」16耶穌對她說:「馬利亞。」馬利亞轉過身來,用希伯來話對祂說:「拉波尼!」(「拉波尼」就是老師的意思。)17耶穌對她說:「不要拉住我,因為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你到我弟兄那裏去告訴他們,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18抹大拉的馬利亞就向門徒報信:「我已經看見了主。」她又把主對她說的話告訴他們。

19那日(就是七日的第一日)晚上,門徒因怕猶太人,所在的地方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20說了這話,祂把手和肋旁給他們看。門徒一看見主就喜樂了。21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父怎樣差遣了我,我也照樣差遣你們。」22說了這話,祂向他們吹一口氣,說:「領受聖靈吧!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得赦免;你們不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不得赦免。」

      主耶穌,早安。
      我們能以期待的心來到復活節,就如登山者帶著期盼的心等待太陽穿越雲海冒升的一刻。只是在第一個復活節,馬利亞並不能以這份心情分享耶穌得勝的喜悅。她在黑夜中走到墳墓前,她的心就確實如黑夜般,她無法相信自己可以繼續走下去。雖然她記得耶穌的預言,只是死亡是真實的,死亡就如豺狼般把那一點的信心撕得粉碎。她無法入睡,身體只好如沒有靈的魂魄,探望她所掛念的耶穌。但她的念掛使她遇上晨星閃耀的一刻,耶穌已突破死亡的枷鎖,逾越死亡的權勢。可是馬利亞即使記得耶穌的話,但在巨大的傷害面前,情感的確無法與理智同步。眼目方寸大亂,即使別人認為是同在的證據,也沒法看在眼內。
      直至耶穌祢呼喚馬利亞的名字,也同樣呼喚我們的名字,我們才可在被捆鎖的深處仰視。我認得祢的聲音,那就是我以為已經失去的盼望,祢已從死亡中復生,祢已為我眾民萬國承受死亡,也同時復生我眾人的靈魂。祢更不忍我們繼續在我們的悲傷中孤鳴,祢立時顯現在我們面前,與我們相見。過去,我與馬利亞一樣深愛敬愛祢,但今天在祢面前,心中添上更多的恩感,我們確知道我們是被祢所疼愛的,這完備的愛只有從祢裏面才能得到滿足,我們也深知道祢已從死亡中復活,祢就是在告訴我們,祢可以在我任何的處境中仍舊作王,沒有更大的恐嚇能傷害我,因祢就是我能重新站立的理由。
      親愛的主耶穌,我與眾門徒也同在那房子內,一同聽祢用温柔而確定的聲音對我們說:「願你們平安!」。祢竟未有計較我們在祢最困苦的時刻遠離祢,祢只想我們今天同享在神的恩典中,在主的恩福中享受更好的生命狀態。祢細意的教導使我認識到,傷痕在我們的身上雖刺痛難忍,但要學習承認它將要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它是我們今天活著的憑證,而在這致命的傷痛中展現人前,更全因神大能的救贖。
     我們在這傷痕中逾越,更被賦予從天而來聖靈的權柄,我們竟能得著一份赦免與否的權柄,只是得著這權柄的基礎是用聖靈賜下的視野選擇,我們因耶穌的醫治,聖靈的降下而重得創世起初管理者的責任。那麼,今天我當如何回應耶穌祢賜下的權柄?我如何依賴祢的能力來作祢喜悅的事?我其實知道祢對我們的期望,祢叫我想起那個傷害我的人,祢要我拿起赦免的權柄來回應傷害我的人,正如祢用赦免來回應我對祢的不忠與傷害。就願爾殤療吾傷,使我可靠祢去作我應作的事,願祢的慈容對我微笑,也為我將要付出的努力賜下屬天的力量。耶穌,復活節快樂,我也因祢的復活很快樂,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說了這話,祂向他們吹一口氣,說:「領受聖靈吧!」(約二十22)

And with that he breathed on them and said, “Receive the Holy Spirit. (John 20:22)

四月八日 (六)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十九17-37

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 17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18他們就在那裏把祂釘在十字架上,還有兩個人和祂一同被釘,一邊一個,耶穌在中間。19彼拉多又寫了一個牌子,釘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20有許多猶太人念這牌子,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靠近城,而且牌子是用希伯來、羅馬、希臘三種文字寫的。21猶太人的祭司長就對彼拉多說:「不要寫『猶太人的王』,要寫『那人說:我是猶太人的王』。」22彼拉多回答:「我寫了就寫了。」

23士兵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以後,把祂的衣服拿來分為四份,每人一份。他們又拿祂的內衣,這件內衣沒有縫,是上下一片織成的。24他們就彼此說:「我們不要撕開,我們抽籤,看是誰的。」這要應驗經上的話說:

「他們分了我的外衣,

為我的內衣抽籤。」

士兵果然做了這些事。 25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祂的母親、姨母、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26耶穌見母親和祂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27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那刻起,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28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29有一個盛滿了醋的罐子放在那裏,他們就拿海綿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祂嘴邊。30耶穌嘗了那醋,說:「成了!」就低下頭,斷了氣。

31因為這日是預備日,又因為那安息日是個大日子,猶太人就來求彼拉多叫人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搬走,免得屍首在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32於是士兵來,把第一個人的腿,和與耶穌同釘的另一個人的腿,都打斷了。33當他們來到耶穌那裏,見祂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祂的腿。34然而有一個士兵拿槍扎祂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35看見這事的人作了見證—祂的見證是真的,祂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好讓你們也信。36這些事發生,為要應驗經上的話:「祂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37另有經文也說:「他們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

親愛的主耶穌,我要是張開耳朵,

便聽見祢的呼吸聲與脈搏聲隨時間越來越微小。

我又看見寶貴的鮮血被濺在路上,在十架下仰視,更看見祢被舉起了,

祢的血也在十架上滴下,更沾在我的面龐上。

我的淚不由自主地流下,我再不能仰視,只能跪在祢跟前痛悲。

可是,這最痛的一天並不寧靜:

猶太人死纏彼拉多的吵鬧聲,

彼拉多最後為耶穌站立呼喝愚頑者的聲音,

更有失去情感的兵丁嗤笑玩樂的聲音。

在稍遠的一旁,更有偷偷悲啼的婦女們、母親馬利亞及門徒,

他們無法大聲申訴,只能無聲地滴下不捨的眼淚。

他們雖然和我們一樣走到耶穌身旁,但沒有一人可以真正與耶穌分嘗苦痛。

這是一段孤單而困苦的路途,但祢卻至死仍堅定地走在這無人的路途上。

可是,祢在最痛的那時刻未有注視自己所承受的有多大,卻仍俯視破碎的我們。

祢未有問「為甚麼」,祢只想著「如何」,

祢在思想如何讓肝腸寸斷的母親再次振作,

祢要祢所愛的門徒與母親聚在一處,連合彼此,不讓祢的摯愛孤單。

主耶穌,我自知無法分嘗祢最大的痛,

只是請告訴我,祢要我「如何」承繼祢所念掛的事?

也許這事並不是我認為容易的,只是我根本不能在祢的聖容前討價還價。

說到底,祢不是為祢自己而被害流血,

祢肋旁所流出的血和水,就是證明祢為了我們進入死亡。

祢就是這麼愛我,祢把祢的所有交在我手上,

凡祢所要求我的,我當用謙恭的心領受, 因為我的一切本屬於祢。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然而有一個士兵拿槍扎祂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35看見這事的人作了見證—祂的見證是真的,祂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好讓你們也信。(約十九34-35)

Instead, one of the soldiers pierced Jesus’ side with a spear, bringing a sudden flow of blood and water. The man who saw it has given testimony, and his testimony is true. He knows that he tells the truth, and he testifies so that you also may believe. (John 19:34-35)

四月七日 (五) (受難日)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十八1-27

1耶穌說了這些話,就同門徒出去,過了汲淪溪。在那裏有一個園子,祂和門徒進去了。2出賣耶穌的猶大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和門徒屢次在那裏聚集。3猶大領了一隊兵,以及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聖殿警衛,拿著燈籠、火把和兵器來到園裏。4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5他們回答祂:「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對他們說:「我就是。」出賣祂的猶大也同他們站在一起。6耶穌一對他們說「我就是」,他們就退後,倒在地上。7他又問他們:「你們找誰?」他們說:「拿撒勒人耶穌。」8耶穌回答:「我已經告訴你們,我就是。你們若找的是我,就讓這些人走吧。」9這要應驗耶穌說過的話:「祢所賜給我的人,我一個也不失落。」10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11於是耶穌對彼得說:「收刀入鞘吧!我父給我的杯,我豈可不喝呢?」12那隊兵、千夫長和猶太人的警衛拿住耶穌,把祂捆綁了,13先帶到亞那面前,因為他是那年的大祭司該亞法的岳父。14這該亞法就是從前向猶太人忠告說「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利的」那個人。15西門‧彼得跟著耶穌,另一個門徒也跟著;那門徒是大祭司所認識的,他就同耶穌進了大祭司的院子。16彼得卻站在門外。大祭司所認識的那個門徒出來,對看門的使女說了一聲,就領彼得進去。17那看門的使女對彼得說:「你不也是這人的門徒嗎?」他說:「我不是。」18僕人和警衛因為天冷生了炭火,站在那裏取暖;彼得也同他們站著取暖。19於是,大祭司盤問耶穌有關祂的門徒和祂教導的事。20耶穌回答他:「我一向都是公開地對世人講話,我常在會堂和聖殿裏,就是猶太人聚集的地方教導人,我私下並沒有講甚麼。21你為甚麼問我呢?去問那些聽過我講話的人,我所說的,他們都知道。」22耶穌說了這些話,旁邊站著的一個警衛打了祂一耳光,說:「祢這樣回答大祭司嗎?」23耶穌回答他:「假如我說的不對,你指證不對的地方;假如我說的對,你為甚麼打我呢?」24於是亞那把耶穌綁著押解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裏。25西門‧彼得正站著取暖,有人對他說:「你不也是祂的門徒嗎?」彼得不承認,說:「我不是。」26大祭司的一個僕人,是被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親屬,說:「我不是看見你同祂在園子裏嗎?」27彼得又不承認,立刻雞就叫了。

      主,我們的主,祢在汲淪溪的園子內,就是祢和門徒共處的老地方,再見出走的猶大,當猶大不願再繼續裝作祢的門徒,轉投成為士兵和祭司長們的領隊,帶著捉拿者浩浩蕩蕩的走到祢面前時,他的內心並沒有絲毫的羞恥……
      直至祢的一句話:「我就是。」
      耶穌祢是,祢不單是那位拿撒勒人耶穌,祢更是那昔在今在永在的神,是在何烈山上顯現給摩西的那一位主,祢就是萬世之君。過去我們能安然在祢面前站立,只是祢把祢的榮光掩藏,自限在這肉身的軀殼之中。然而我們不能因祢對世人的仁慈,就輕視祢真正榮耀而永恆的身份。當祢在猶大與這群捉拿者面前揭示祢真正的身份時,他們全都倒下,因無人能在神之子面前站立。只是祢仍站著,等待這群匪徒把祢拉住,因祢確知道這苦杯是父神交托的。主,願我眾膝跪下,因我看見祢就是,祢是為了保護我們一個也不失去,獨自走上這苦路,進到不義的審判之中。
      耶穌,我們知道即使祢不在外院,彼得所說的每一句「我不是」相信祢也聽得清楚。只是祢看穿彼得的心,在一句句「我不是」的背後,祢知道他對祢的愛,祢認識他既剛強卻軟弱。他為了追尋祢的前路,請人讓他走進這敵方的深處,徹夜坐在外面不安的等待,只希望看見寶貴的主耶穌安全回來。只是一句句反諷的聲音把他拉倒了。他軟弱地倒下了,就如人跌在深海的深處,迷失得不能呼吸。在這時他才知道,過去的勇氣只因有耶穌的同在與勉勵。沒有祂,他只是一個失去一切的小伙子,他不能獨自承受巨大的黑暗。原來他和我們一樣,離了祂就一無所有。

距離

      牆垣把彼得與耶穌的距離阻隔得太遠,使彼得看不見耶穌的面容與安慰。生與死的距離太大,使人看不見未來。
      只是距離也會讓我們把心靈的視野看得更清楚:我們才發現自己承受不了理想中的結局沒有實現,發現自己一路只注視在自己的計劃中,沒有細聽記住耶穌的提示與安慰。這距離更使我更明白到,我是多麼樂於與耶穌同在,沒有祂,我活不過來。
      距離不止於這度牆垣,更是祢那神聖的距離。為何祢竟能在這荒誕無道的世代中,在逼迫中仍有這般的堅忍?祢與神的關係有何親密,能使祢有這麼大的順服?我們現在體會到一份距離,就是祢對我們的愛,確實比我愛自己更深。我們也體會到當我們再不相信自己和這個世界時,祢竟繼續期待我能夠榮耀祢。這距離使我跪下,使我們說:「祢真是神的兒子」。謝謝祢為愛我們來到世上,為愛受難。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耶穌知道將要臨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來對他們說:「你們找誰?」5他們回答祂:「拿撒勒人耶穌。」耶穌對他們說:「我就是。」(約十八4-5)

Jesus, knowing all that was going to happen to him, went out and asked them, “Who is it you want?” “Jesus of Nazareth,” they replied. “I am he,” Jesus said. (And Judas the traitor was standing there with them.)(John 18:4-5)

四月六日 (四)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十七1-26

耶穌的禱告1耶穌說了這些話,就舉目望天,說:「父啊,時候到了,願祢榮耀祢的兒子,使兒子也榮耀祢;2因為祢曾賜給祂權柄掌管凡血肉之軀的,使祂把永生賜給祢所賜給他的人。3認識祢—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祢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4我在地上已經榮耀祢,祢交給我做的工作,我已完成了。5父啊,現在求祢使我在祢面前得榮耀,就是在未有世界以前,我同祢享有的榮耀。

6「祢從世上賜給我的人,我已把祢的名顯明給他們。他們本是祢的,祢把他們賜給我,他們也遵守了祢的道。7現在他們知道,祢所賜給我的一切都是從祢那裏來的;8因為祢所賜給我的話,我已經賜給他們,他們也領受了,又確實知道,我是從祢出來的,並且信祢差了我來。9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人祈求,卻為祢所賜給我的人祈求,因他們本是祢的。10凡是我的都是祢的,祢的也是我的,並且我因他們得了榮耀。11我到祢那裏去;我不再留在世上,他們卻在世上。聖父啊,求祢因祢的名,就是祢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他們,使他們像我們一樣合而為一。12我與他們同在的時候,我奉祢的名,就是祢所賜給我的名,保守了他們,我也護衛了他們;其中除了那滅亡之子,沒有一個滅亡的,好使經上的話得以應驗。13現在我到祢那裏去,我在世上說這些話,是要他們心裏充滿了我的喜樂。14我已把祢的道賜給他們;世界恨他們,因為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5我不求祢把他們從世上接走,只求祢保全他們,使他們脫離那惡者。16他們不屬世界,正如我不屬世界一樣。17求祢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祢的道就是真理。18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19我為他們的緣故使自己分別為聖,為要使他們也因真理成聖。

20「我不但為這些人祈求,也為那些藉著他們的話信我的人祈求,21使他們都合而為一。正如父祢在我裏面,我在祢裏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裏面,好讓世人信是祢差我來的。22祢所賜給我的榮耀,我已賜給他們,使他們合而為一,像我們合而為一。23我在他們裏面,祢在我裏面,使他們完完全全合而為一,讓世人知道是祢差我來的,也知道祢愛他們,如同愛我一樣。24父啊,我在哪裏,願祢所賜給我的人也同我在哪裏,使他們看見祢所賜給我的榮耀,因為創世以前,祢已經愛我了。25公義的父啊,世人未曾認識祢,我卻認識祢,這些人也知道是祢差我來的。26我已讓他們認識祢的名,還要讓他們認識,好讓祢愛我的愛在他們裏面,我也在他們裏面。」

親愛的主耶穌,我們看見祢明明就在踏上最苦的十架路的前夕,可是祢的心情似乎比任何人都更輕省,祢把門徒的注視放在一旁,安然躺臥在祢的環抱中。不是因為祢已忘記後來所發生的事,更不是毫不在乎,祢只是把一切的情感投進了這寧靜谷之中,與自己的心靈和上主的心腸對話,就是這與主共住的甜蜜,讓祢能把許多的壓力也放在一旁。

謝謝祢分享祢與天父這般甜蜜的共處,使我們感受到在最苦的道路上,我應如何珍惜這分別出來的時間。當我觸摸自己的歷史,我能否感到自己已為神賜下的使命盡上當盡的本份?我又願感受神如何看我這個人。此刻,我要在這寧謐中向祢傾心吐意,傾吐出我的一切。

親愛的主耶穌,我怎能與祢的聖潔相比?我確知我未夠好,我也似乎一切也做得不夠好,也似乎絲毫感受不到我所付出的努力能為周圍帶來任何影響。可是祢竟仍看我為好。主耶穌,在祢眼裡沒有絕望,祢更對我們這群脆弱如花草的門徒有完全的信,祢竟把卑污的我們提呈到萬軍之父上帝的寶座前,祢看見我們看不見的未來,祢知道我們也會如門徒一樣,生命在經歷苦難後,會更確知前路,祢知道我們能如雨後春筍一樣成長。祢為我們已作的和將要作的感到驕傲,也知道我們的付出會為祢的國度增添榮耀,我們竟可以承繼祢的事工,主,謝謝祢告訴我們,祢除了對上帝有完全的信,祢對我們也有這相信的決心。 親愛的主,我是祢的羊,我是祢的子民,我要在祢面前立志,我不再以己力來彰顯祢的榮耀,我是要一生順服祢的教導,細意揣摩祢真道的廣闊,願我靈頌讚祢的名,願我的心在祢的恩典下活過來,當我們記念著祢的犧牲並念掛著祢一直對我們的鼓勵時,我會昂首闊步的與主走上這條既苦且甘的道路。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求祢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祢的道就是真理。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十七17-18)

Sanctify them by the truth; your word is truth. As you sent me into the world, I have sent them into the world. (John 17:17-18)

四月五日 (三)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十三18-38

18我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但是要應驗經上的話:『吃我飯的人用腳踢我。』19事情還沒有發生,我現在先告訴你們,讓你們到事情發生的時候好信我就是那位。20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接納我所差遣的就是接納我;接納我的就是接納差遣我的那位。」

21耶穌說了這些話,心裏憂愁,於是明確地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22門徒彼此相看,猜不出他說的是誰。23門徒中有一個人,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胸懷。24西門‧彼得就對這個人示意,要問耶穌是指著誰說的。25於是那人緊靠著耶穌的胸膛,問祂:「主啊,是誰呢?」26耶穌回答:「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27他接了那餅以後,撒但就進入他的心。於是耶穌對他說:「你要做的,快做吧!」28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耶穌為甚麼對他說這話。29有人因猶大管錢囊,以為耶穌是對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需要的東西」,或是叫他拿些甚麼給窮人。30猶大受了那點餅以後立刻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

31猶大出去後,耶穌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32如果神因人子得了榮耀,神也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立刻榮耀祂。33孩子們!我與你們同在的時候不多了;你們會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現在也照樣對你們說。34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35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36西門‧彼得問耶穌:「主啊,祢去哪裏?」耶穌回答:「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以後卻要跟我去。」37彼得對祂說:「主啊,為甚麼我現在不能跟祢去?我願意為祢捨命。」38耶穌回答:「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

      親愛的主耶穌,當祢說在我們中間有人要出賣祢,一個一個門徒近前來問:「是我嗎?」這條問題似乎很奇怪,明明我們當知道自己每一天的行事,怎會懷疑自己出賣我們所尊崇的耶穌?可是思想與心靈的距離是我們想像不到的那麼遙遠。

偽裝

      當猶大走向主耶穌祢面前,像門徒一樣問:「是我嗎?」不知道祢的心情如何?要是我就是那個將要把祢交在罪人手中的罪人,我根本不能直視祢的臉容,怎能直視恩主,更以惡回報救恩?但這猶大竟然在眾人面前沒有流露一絲破綻,這實在令人心寒。
      主耶穌,祢是如何為他洗腳,與他共聚?祢如何去愛用腳踢祢,刺傷祢的人?他所作的並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他與祢共處時,沒有放下自己的價值觀,當看見祢與他的國度觀不同,便決心戴上可怕的面具,存心偽裝,等待時機,要把祢狠狠的捨棄,讓自己可以得到最大的利益。耶穌,祢看見他已決心選擇走上這條道路,祢卻蘸了一點餅,分享祢的身體給這個罪人。祢用真誠回應偽善,祢分享祢的愛給決心傷害祢的人,祢是愛,是神的兒子。

化妝

      當彼得問耶穌:「主啊,祢去哪裏?」彼得站起來堅定的說出自己甘願為主捨命的心志,主我知道他是真心真意的追隨並愛慕祢的,就如我們一樣,我們對祢的渴求,祢是知道的。但祢更知道邪惡世界的吼叫聲,逼迫的火焰會狠狠的把我們的妝容熔掉,此刻我們才發現,在忠誠的美妝下,我們的心是如此脆弱,一切信心的宣告傾刻破碎。
      然而這決不是我們的終局,祢知道我們在軟弱後仍有新的一頁,祢告訴我們,祢知道我們曾失去信心,但每當我們回首,便看見祢的榮光仍在照亮我們破碎了的心,祢要求我們的不是永不倒下,而是要求我們永不放棄,勇於回轉,更勇敢的愛每個會倒下的朋友。當我們用心的付出愛,祢會用微笑勉勵我們,帶我們認識那個更真的我。

主耶穌,我會更剛強的去愛,因祢一直信任我,也為我打氣。

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35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A new command I give you: Love one another. As I have loved you, so you must love one another. By this everyone will know that you are my disciples, if you love one another.” (John 13:34-35)

四月四日 (二)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十三1-17

1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一向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2晚餐的時候,魔鬼已把出賣耶穌的意思放在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心裏。3耶穌知道父已把萬有交在祂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神出來的,又要回到神那裏去,4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5隨後把水倒在盆裏,開始洗門徒的腳,並用束腰的手巾擦乾。6到了西門‧彼得跟前,彼得對他說:「主啊,祢洗我的腳嗎?」7耶穌回答他說:「我所做的,你現在不知道,但以後會明白。」8彼得對祂說:「祢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耶穌回答他:「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9西門‧彼得對祂說:「主啊,不僅是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10耶穌對他說:「凡洗過澡的人不需要再洗,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11耶穌已知道要出賣祂的是誰,因此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12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為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13你們稱呼我老師,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就是。1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為要你們照著我為你們所做的去做。16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大於主人;奉差的人也不大於差他的人。17你們既知道這些事,若是去實行就有福了。

主耶穌,我的耳朵聽到那潺潺流水撞向盤子的聲音……

談話的聲音停住了,氣氛也頓時凝結了。祢拿著盤子走向門徒,也走向我的跟前。

我細看祢的面容,祢的眉頭似乎告訴我,祢承擔著許多我不能體會的挑戰。

但祢的手卻是如此的温柔,祢托著我的腳,細心的為我洗去腳上的塵土。

其實,我知道自己身上有多少的污垢,我是如此的骯髒

主耶穌,連我自己也不願清理,本由它繼續與我共處,反正我就是如此卑污。

但祢要使我感受到被潔淨的自由,從此學會追尋這自由的潔淨。

主耶穌,其實我也想像彼得一樣告訴祢:「祢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

我明白彼得的感受,祢在我們的心中太偉大了,我們如此敬愛祢,祢是知道的。

只是很想與祢保持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只是代表著我的愛,不願我的罪沾污祢的聖潔。不單是我身上的罪,再說是我本只是塵土,我整個人也是如此的不配仰視祢的榮光。

可是祢仍堅持細心的把我洗淨。祢的手與祢的心在告訴我,

即使祢是世界的主人,世界和我的性命也如風如煙,

但祢仍對每一個受造的人呵護備至。

也要用寶貴的牲命來交換,使我們得潔淨,得重生。

我雖仍是塵土,但我已不再一樣,因祢的愛已改寫了我的一生,我是祢的光明之子。

祢叫我要起來服侍,我必立即站起服從,因我的性命已經全屬於祢。

我身旁的弟兄,坐在我旁的姊妹也同被祢的水潔淨,我們也要用手去服侍彼此,

一同用手來回報祢那深不見底的愛。

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一向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

It was just before the Passover Festival. Jesus knew that the hour had come for him to leave this world and go to the Father. Having loved his own who were in the world, he loved them to the end. (John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