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四日 (五)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一43-51

43又過了一天,耶穌想要往加利利去。祂找到腓力,就對他說:「來跟從我!」44這腓力是伯賽大人,是安得烈和彼得的同鄉。45腓力找到拿但業,對他說:「摩西在律法書上所寫的,和眾先知所記的那一位,我們遇見了,就是約瑟的兒子拿撒勒人耶穌。」46拿但業對他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腓力說:「你來看。」47耶穌看見拿但業向他走來,就論到他說:「看哪,這真是個以色列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48拿但業對耶穌說:「祢從哪裏認識我的?」耶穌回答他說:「腓力還沒有呼喚你,你在無花果樹底下,我就看見你了。」49拿但業回答祂:「拉比!祢是神的兒子,祢是以色列的王。」50耶穌回答他說:「因為我說在無花果樹底下看見你,你就信嗎?你將看見比這些更大的事呢!」51祂又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將要看見天開了,神的使者在人子身上,上去下來。」

當我們在親友的聚會中,父母必會將年輕的孩子帶到長輩那裏請安,以示尊敬;名師也會等待學生前來拜師學藝。可是耶穌卻主動找上腓力,向他發出邀請。因為耶穌看見腓力,祂要把腓力從幽暗中拯救出來,也許腓力看不出自己配得,也許他一直觀看、心動卻沒有勇氣行動……不論甚麼原因,耶穌的主動把腓力釋放了!他變得主動的,並找到拿但業,邀請他去與這神的兒子相遇。

拿但業的懷疑基於他固有的自限,雖然如此,但他也願意一試。在拿但業看清耶穌前,耶穌便告訴拿但業,他早被看見,更看見他一生對上帝國度的渴求,而他一直以來的堅持,耶穌以神子的身份作出肯定,他是真以色列人。

腓力與拿但業被找上,因耶穌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主動尋找,並視他們為寶貴。耶穌不單看見他們,也看見了我們,即使我們在暗中渴望神國的來臨,或是我們未知道如何為主走前一步,祂已早察看,更看上了我們。

此刻你可以為主安定下來,放下手中一切,被耶穌抓着嗎?讓祂溫柔的告訴你,祂一直看見你,並在乎你,很想與你一起經歷更大的事!

主,祢已找到我,我也要因祢的美名宣告,祢是神的兒子,是我生命的王,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耶穌看見拿但業向他走來,就論到他說:「看哪,這真是個以色列人!他心裏是沒有詭詐的。」(約一47)

 When Jesus saw Nathanael approaching, he said of him, “Here truly is an Israelite in whom there is no deceit.” (John 1:47)

二月二十三日(四)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一35-42

35又過了一天,約翰同兩個門徒站在那裏。36他見耶穌走過,就說:「看哪,神的羔羊!」37兩個門徒聽見他的話,就跟從了耶穌。38耶穌轉過身來,看見他們跟著,就問他們說:「你們要甚麼?」他們對他說:「拉比,祢在哪裏住?」(「拉比」翻出來就是老師。)39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祂在哪裏住。這一天他們就跟祂同住;那時大約是下午四點鐘。40聽了約翰的話而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其中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弟弟安得烈。41他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翻出來就是基督。)42於是安得烈領西門去見耶穌。耶穌看著他,說:「你是約翰的兒子西門,你要稱為磯法。」(「磯法」翻出來就是彼得。)

      沒有人喜歡分享自己所珍愛的,人總會把自己的珍寶收藏好,要是珠寶的話便會放在保險庫內;要是我們的家,當然會把鑰匙收藏好,以防被盜。若是人才呢?就會給他所需要的福利,總而言之就是渴望能留住他們的心!因為若然人的心走了,便一去不回。
  我們會用盡方法把自己所愛的留住,可是施浸約翰卻白白把他的跟隨者送走!當他「看見」了耶穌,便說出「看哪!神的羔羊」。他看見,便單單為光作見證,當他為耶穌作見證後,明顯對他的利益構成很大的影響,他將要被遺忘了!然而,約翰知道他被造的目的,所以他看見時,便立即叫人將目光轉到真正的主人身上。
  也許你會相信他們的生活十分游閒,但其實任何人,包括一個貧寒人也會計劃自己當如何生活。他們跟從,只是因為他們找到了他們生活所追求的,找到一個生命的答案,就是耶穌要來,除去世人的罪。他們走近耶穌,與耶穌共住,只是他們的心知道:「我需要被拯救!」他們與耶穌共處,便可親身服侍神的羔羊,更能透過真正共處的親身經歷來認識這位彌賽亞。跟從並非因為空閒,而是願意留出生命的空位給那位能填補每個罪疚心靈的屬天羔羊。
  作者記錄同住的時刻,是因為他要記下那改變他們一生的時刻。由此刻開始,他要親身去事奉那神的羔羊,他要不住的將眼目注視在耶穌身上,被耶穌親自填滿。   
      今天我應看見神的羔羊已臨在,但願我不單用眼睛看祢,也預留空間給祢,默默在祢身旁侍候祢,願祢填補我的生命,也讓我可認識你更多,以上禱告,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安得烈)先找到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約一41)

 The first thing Andrew did was to find his brother Simon and tell him, “We have found the Messiah” (that is, the Christ). (John 1:41)

二月二十二日(三)

 陳李諾雯傳道

今日讀經:約一19-34

19這是約翰的見證:猶太人從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約翰那裏去問他:「你是誰?」20他就承認,並不隱瞞,承認說:「我不是基督。」21他們又問他:「那麼,你是誰?是以利亞嗎?」他說:「我不是。」「是那位先知嗎?」他回答:「不是。」22於是他們對他說:「你到底是誰,好讓我們回覆差我們來的人。你說,你自己是誰?」23他說:「我就是那在曠野呼喊的聲音:修直主的道。」正如以賽亞先知所說的。24那些人是法利賽人差來的。25他們就問他:「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甚麼施浸呢?」26約翰回答:「我是用水施浸,但有一位站在你們中間,是你們不認識的,27就是那在我以後來的,我給他解鞋帶也不配。」28這些事發生在約旦河東邊的伯大尼,約翰施浸的地方。29第二天,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裏,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30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先於我,因為在我以前,祂已經存在』的那一位。31我先前不認識祂,如今我來用水施浸,為要使祂顯明給以色列人。」32約翰又作見證說:「我曾看見聖靈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留在祂的身上。33我先前不認識祂,可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浸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停留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浸的。』34我看見了,所以作證:這一位是神的兒子。」

      要是舞台上的鎂光燈突然在一個小子身上,相信小子也會立時好好的扮演成舞台的主角,以求得到掌聲。約翰也突然被鎂光燈照射着,人不住的問:「你到底是誰?」他們問是因為他竟然為猶太人施浸!施浸本來只是外邦人加入猶太群體的潔淨禮儀,那麼,他所作的是為何?他又憑着甚麼權柄去作這一切的事?
  約翰沒有詳細解釋自己的身份,他表明自己只是真正主角的預備者而已,人應把真正的目光投射在將要來臨的基督身上,而這將要來的,就是一直存在的一位。我們要留心「祂是誰」,而不是「我是誰」。
  在這個預苦期,主耶穌要我們將目光重新投放在祂裏面,只有在祂的完全中,我們才能得到安息。
  在約翰福音第一章,我們看見一連串的「耶穌名號清單」,這些稱呼就要告訴我們知道,祂就是當追尋的那位,但最重要的是:「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先於我,因為在我以前,祂已經存在』的那一位。」(約一29-30)祂就是先存且有權柄救贖在罪海中浮沉的我們的那一位!
  今天是聖灰日,是預苦期的開始,讓我們一起放下尋找「我是誰」,因我們只是塵土,不足掛齒。然而,我要將我的全部,我的生命時光去認識這位創始成終的主。

  主,祢就是我所尋覓的一切,祢原是神的兒子,是萬有之首,奉主名求,阿們。

經文抄寫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約一29)

“Look, the Lamb of God, who takes away the sin of the world! ” (John 1:29)

二月二十一日 (第3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14耶穌又叫眾人來,對他們說:「你們都要聽我的話,也要明白。15從外面進去的不能玷污人,惟有從裏面出來的才玷污人。」17耶穌離開眾人,進了屋子,門徒就問他這比喻的意思。18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嗎?難道你們不了解,凡從外面進去的不能玷污人嗎?19因為不是進入他的心,而是進入他的肚子,又排入廁所。」(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20耶穌又說:「從人裏面出來的,那才玷污人;21因為從人心裏發出種種惡念,如淫亂、偷盜、兇殺、22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23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裏面出來,且能玷污人。」

      先前提到那些宗教領袖來挑毛病,這引發耶穌進一步講論甚麼才是真毛病。那些領袖只一味執著於外在的潔淨和儀文,並以此來定義一個人。他們如此在意死守這些規條,好處是可以把上帝的忠信,變為一條條可依循、用以守行為的條規。每次只要一再的把內心的不安,轉向這些宗教的外在行為,便可以成功的否定那些不安的種種原由。
      人嘗試否定的內心之種種,包括各樣的「惡念,如淫亂、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人這些內在的心思,耶穌沒有掩飾的稱為惡念。基本上,這些心思的本質是邪惡的。看得仔細、留心其性質、直面它們,沒有一樣是願意安安份份地留在心裡。它們都會從心裡滲漏出來玷污人,不但影響己身,也影響他人。意思是說,任何一樣的發生,不但罪己,也罪人,侵犯他人、傷害他人、損壞他人。
      或許,把這些字眼改為被動詞,也即是被惡念所害,諸如:被淫亂之思想和行為所牽引和玷污;被偷盜如產業、創意、想法、工資、機會等;被兇殺如無故被恨、被針對、被奪去人身自由;被姦淫,如被淫念所辱;被邪惡,即壞心眼、搶奪和破壞所污衊傷害;被詭詐諸如被人欺詐、奸計所陷害,被搬龍門、被剝削;被淫蕩,或自己陷於淫蕩中或被人所陷以致沉溺於淫蕩中;被嫉妒,即被人嫉妒,或人被你的嫉妒所傷,因嫉妒而心有毒火;被毀謗,人因利益、地位、受威脅以毀謗自保;被驕傲或許有點抽象,人被自私的私慾、自卑自大所充滿以致驕傲,也有被捧而驕者;然後是被狂妄,如驕傲一般是被一種自戀情意結、自大(self-aggrandizement)情意結的病態所困,諸如歷史上和當今一些魔君所表現者。
      耶穌私底下才對門徒說這些,看似不讓眾人聽見,只有自己人才有這特權。話說先前被指控沒有洗手的是門徒。耶穌彷彿是要提醒他們,肉身的手洗不洗倒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你們的心。我們這讀福音書的,我們不是外人,自認不是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話,那麼我們可能也是經文中所說的門徒吧!我們的心又如何呢?是否被惡念所困?

二月二十日 (第3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七章

1有法利賽人和幾個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聚集到耶穌那裏。2他們曾看見他的門徒中有人用不潔淨的手,就是沒有洗的手吃飯。3法利賽人和所有的猶太人都拘守古人的傳統,若不按規矩洗手就不吃飯;4從市場來,若不洗淨也不吃飯;他們還拘守好些別的規矩,如洗杯、罐、銅器、床鋪等。5法利賽人和文士問他說:「你的門徒為甚麼不照古人的傳統,竟然用不潔淨的手吃飯呢?」6耶穌對他們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的人所預言的說得好。如經上所記:

『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

他們的心卻遠離我。

7他們把人的規條當作教義教導人;

他們拜我也是枉然。』

8你們是離棄上帝的誡命,拘守人的傳統。」9耶穌又說:「你們誠然是廢棄上帝的誡命,為要守自己的傳統。10摩西說:『當孝敬父母』;又說:『咒罵父母的,必須處死。』11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供奉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奉獻的意思),12你們就容許他不必再奉養父母。13這就是你們藉著繼承傳統,廢了上帝的話。你們還做許多這樣的事。」

耶穌得罪了這些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和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嗎?以致他們總是不放過任何機會要來捉耶穌的把柄。讀懂他們的心態,我們便也學習到如何辨識那出現於今天教會中的相似現象。我們甚至懷疑,那些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不是碰巧路經這裡,而是刻意下來如「查案」般加以「審查」的。

話說這些宗教領袖(有可能是法利賽人,因下文續提他們)曾看見耶穌的門徒吃飯之前沒有先潔淨手才吃。其實,本來,那是為祭司供職獻祭所設的例(出三十18-21;四十31-32),而非應用於全民。據悉是後來才實行的,故此說這些法利賽人和文士是「拘守人的傳統」。

耶穌對於他們的質疑所作的回應是引述以賽亞書廿九章十三節裡上主藉先知對以色列的責備所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把人的規條當作教義教導人;/他們拜我也是枉然。」我們若留意耶穌一般在引述舊約經文的時候,總是有種氛圍,即預設他的受眾不只熟悉所引述的那經文,而是那經文背後的上下文和背景。若是如此,我們不妨再追溯該段以賽亞書的經文的上文。比如說其中提到:

因為耶和華將沉睡的靈澆灌你們,/遮住你們的眼,/眼就是先知,/覆蓋你們的頭,/頭就是先見。/所有的默示,在你們看來都如封住的書卷,人將這書卷交給識字的人,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能念,因為它封住了。」又將這書卷交給不識字的人,說:「請念吧!」他說:「我不識字。」(賽廿九10-12)

這班法利賽人與文士是當時的聖經專家,在識字率甚低的古代,便是那識字的少數。然而,最為諷刺的是,他們卻是真正不明白所讀的律法書和誡命的人。耶穌以他們不孝敬父母,反而以宗教名義把用來照養父母的錢,拿來作奉獻,履行宗教任務,諷刺他們其實根本沒有謹守上帝的話,且在其他方面也如此,是虛有其表的偽善者。

二月十七日 (第3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53他們渡過了海,在革尼撒勒靠岸,泊了船,54他們一下來,眾人立刻認出是耶穌,55就跑遍那整個地區,聽到他在哪裏,就把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哪裏。56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裏、或鄉間,他們都把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讓他們摸一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似曾相識,是這一段敘事給我們的感覺:過了海、眾人聚集、耶穌到那兒便跟到那兒的群眾、走遍各城各鄉,並融合了一些仿似先前的實例者:用褥子抬來需要醫治者(二3-12)、摸耶穌的衣繸子(五25-34)。
      這也和上一段另一個脈絡——即你們心裡仍然愚頑嗎這個主題——交織起來。各城各鄉一而再、再而三與耶穌相遇者所反映的信心渴望、開放領受,耶穌基督的福音不正在看似零星散落的生命中起頭了嗎(請回顧一章一節)?我們看見福音了嗎?看見耶穌了嗎?看見彌賽亞了嗎?看見上帝國的彰顯了嗎?還是像門徒一樣的愚頑?
      如果說與耶穌相遇的可以歸類為敘事裡的第一種人,而第二種人是門徒的話,那第三種就是敘事中已出現的法利賽人、文士,和希律一黨的人(之後還有祭司集團的加入)。耶穌的出現和作為,耶穌對律法的詮釋和實踐,甚至說耶穌本身,卻成為他們的眼中釘和絆腳石,他們心中對耶穌莫明的反感和厭惡,不斷的升級。我們反問:難道福音不也能綻放於他們心中嗎?難道耶穌是有意冒犯他們以致他們心靈更為剛硬而無法悔改呢?我們有機會像這第三種嗎?求主憐憫。主啊!我們願意回轉,讓福音也在我們心裡起頭。

二月十六日 (第3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45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對岸,到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去。46他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47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48他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很苦。天快亮的時候,他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想要超過他們。49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50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甚為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51於是他到他們那裏,一上船,風就停了;他們心裏十分驚奇。52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

      那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不也就是那在曠野賜下嗎哪的上主嗎?不過,門徒雖參與如此盛事,從起初到最後,都沒有看懂,沒有領悟。馬可說:「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所以,他們又一次在船上遇上風浪時,毫無所覺。作為讀者的我們,可能納悶他們怎麼會愚鈍至此。孰不知作為讀者的我們,和作者共享一個全知的視角:我們可以知道事情的前後始末,因為我們可以翻前揭後來回檢視作者留下的各種蛛絲馬跡和線索;可以站在有利的制高點(vantage point)、也站在歷史回顧的透視角度;我們可以看見故事裡的角色還未察覺的未來,因為對我們而言那些都已經發生,故此也更認清他們的得與失、智與愚。
      然而,自己看自己的人生,卻未必那麼清楚。但這不要緊。門徒們也是如此的跌跌碰碰。即使迷糊,主仍然對他們說:「不要怕!」到底這一次門徒又遇到甚麼景況了?
      回頭說到耶穌和門徒餵飽五千人之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對岸,到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去。他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若不留神,恐怕看漏了。原來耶穌這次是負責善後,即是叫門徒們先離開。然後他才驅散眾人,自己再去山上禱告。馬可只告訴我們這一連串的動作,但沒有直接透露耶穌的動機與心意。
      直到晚上,耶穌才在岸上出現,至於甚麼時候下山的,我們也不知道。這一段描述頗叫人納悶:為何晚上他便看見門徒在海上「因風不順,搖櫓很苦」,然後就沒了下文。直接就說到,「天快亮的時候,他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想要超過他們」。從晚上到天快亮(tetartēn phylakēn,即四晨天:可指凌晨三到六點這時段),總不會是一時三刻的事。他為何不早一點出手幫助他們呢?像上次一次吩咐風「停了吧!住了吧!」至於說耶穌「想要超過他們」這一句,或可以理解為從門徒的角度看來,或更有意思的是暗喻摩西在山的時候,上帝對摩西說的話:「當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縫裏,用我的手掌遮掩你,等我過去」(出卅三22)。耶穌「超過他們」,就好像上主從他們身邊「過去」。[1]  
      如果是後者的意思,門徒的反應就是更大的諷刺了。因為他們看見在海上向他們移近的耶穌,甚為驚慌,竟以為是看見鬼怪。心裡的盲點與恐懼,成為視線的有色濾鏡;於是,他們看見的不是耶穌,而是自己內心的感覺。然而,看見如此反應的門徒,「耶穌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而不是責備他們。何等美麗,何等安慰。耶穌隨即上船,風就停了。他沒有責備他們,即使他們仍不明白分餅的事——那裡所指向的就是賜嗎哪、賜生命的上主自己——不要怕,是我。

[1] 參NET Notes 68。

二月十五日 (第3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30使徒們聚集到耶穌那裏,把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31他就說:「你們來,同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32他們就坐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33眾人看見他們走了,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裏,比他們先趕到了。34耶穌出來,見有一大群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35天已經很晚,門徒進前來,說:「這地方偏僻,而且天已經很晚了,36請叫眾人散去,他們好往四面的鄉鎮村莊去,自己買些東西吃。」37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對他說:「我們要拿兩百個銀幣去買餅給他們吃嗎?」38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知道後就說:「有五個,還有兩條魚。」39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組一組地坐在青草地上。40眾人就一群一群地坐下,有一百的,有五十的。41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和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42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43門徒把餅和魚的碎屑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44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使徒們聚集到耶穌那裏,把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如果我們是這班使徒,或許我們所期待的是耶穌的讚揚。結果,當頭第一句耶穌卻對他們說:「你們來,同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歇一歇。」或許,耶穌隨後可能也會和他們做「賽後檢討」,明白他們在傳道過程中的遭遇,並給予提點、糾正與指導。不過,眼下他和他們都需要休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於是一行人乘船離開,又去到荒野。
      荒野,退隱之處,安靜之地;那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不論是對耶穌而言,對於這批剛剛從傳道工作興高采烈返回的門徒而言亦然。
      不過,事與願違,許多人卻一早比他們先一步而到了。
      耶穌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憐憫,是服事的基礎,也是上主的根本性情。牧養屬祂的子民,這也是上主自己的心腸(賽四十10-11),因此也是祂對祂僕人的期待(結卅四23;耶三15)。不過以下這一段卻勾勒出門徒的心眼之所在。話說:
      天已經很晚,門徒進前來,說:「這地方偏僻,而且天已經很晚了,請叫眾人散去,他們好往四面的鄉鎮村莊去,自己買些東西吃。」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對他說:「我們要拿兩百個銀幣去買餅給他們吃嗎?」
      門徒的關注很實際,就如我們日常,也如我們安排活動(event)的行政協調和安排。他們的建議也是很實際的,就是叫眾人各自散去找吃的。人數之多,耶穌卻彷彿毫無概念,實在是給人一個不貼地不現實的感覺,完全是可以讓人借題嘲諷傳道之人不食人間煙火的實例。不過,我們無法相信耶穌是這麼的「無腦」,反而因此更為留意當他說:「你們給他們吃吧!」的時候,他的目的是甚麼?
      暫且把那目的擱下不論,門徒的回答所反映的卻是失焦,即沒有接到球(喻耶穌的問題為他拋出的球)。他們說:「我們要拿兩百個銀幣去買餅給他們吃嗎?」這話透露的可能是他們現有的盤纏,或許是計算過認為要給那麼多人吃最低限的銀碼。耶穌聽了以後,也沒作討論,不置可否,卻是叫他們現場看看,意思是可以搜羅到多少食物。我們都知道,是五個餅和兩條魚。主祝福了,就分給眾人。最後是眾人都吃飽了。
      這時,馬可才告訴我們,分完以後「餅和魚的碎屑收拾起來」,竟然還剩下十二籃,當時竟然有男丁五千人之眾。十二籃,一個象徵著上帝子民,即以色列民十二支派的意思,五千是十二的對仗比附的數字,同樣表示全以色列民。 
      這樣說來,耶穌的目的,是要藉著吩咐說「你們給他們吃吧」讓他們親身參與上主的供應。同時,耶穌本人就等同上主的意思,已經是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