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三日 (第2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35那天晚上,耶穌對門徒說:「我們渡到對岸去吧。」36門徒離開眾人,耶穌已在船上,他們就請他一同去;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37忽然狂風大作,波浪打入船內,以致船灌滿了水。38耶穌在船尾上,枕著枕頭睡覺。門徒叫醒他,說:「老師!我們快沒命了,你不管嗎?」39耶穌醒了,斥責那風,向海說:「住了吧!靜了吧!」風就止住,大大平靜了。40耶穌對他們說:「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41他們就非常懼怕,彼此說:「這到底是誰?連風和海都聽從他。」

      那天晚上。是哪一晚呢?即某一晚吧!或許是門徒記憶中的某一晚。其實對於你我而言,或許也是如此,就是曾經有那麼一晚,那麼一次。昨晚?今日?會不會這樣的夜晚又再出現呢?
      是誰啟動了這次海上喪命記的呢?若不是主對門徒說:「我們渡到對岸去吧。」或許這一次被狂風襲擊的遭遇便可避免了吧?不少信徒會有一種不經深入思考的想法:主不是無所不知的嗎?為甚麼要叫他們遇見風浪?這樣的提問的結果,在主是無所不知的前題下,只有一個答案:主既是無所不知的,那這樣的遭遇就一定是有祂特別的心意。從而又衍生出一類的說法:這是要測試或訓練門徒的信心。
      然則,若不是,人生實在有許多的若不是。若不是走進金融風暴的、社會風暴的、貿易戰爭、俄烏戰爭的中心;若不是為了為公義發聲,若不是自己不是那麼無知或單純。許多又許多的若不是。然而,生命本不測,生命卻不是完全基於精打細算。智慧,若不是基於敬畏上主和愛人的心,發自公義和憐憫的衷心,而是審時度勢的計算,以及對他人的計算,和對自己有利的盤算;那便不是根植於主的心腸的智慧,而是屬世界的。
      放下這樣的思維,我們可以說:無端起風浪是加利利海常有的事,人生亦然,不一定是特定的哪一次。門徒驚惶失措,搖醒睡得甚平靜的耶穌。這和船已灌滿了水,實在是很大的對比。讓人感覺這耶穌也很離譜。當然,也有讀者可能說:祂是神,當然不為風浪所動。
      被叫醒的耶穌,先是馬上斥責風浪:「住了吧!靜了吧!」隨著便反問門徒:「為甚麼膽怯?你們還沒有信心嗎?」這樣的反問,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會一再出現。其含義是,跟進主的門徒,你知道你所跟隨的這一位是誰嗎?祂是風浪的主,是創造的主,是那「運行在水面上」(創一2)的主。世界的紛亂,猶如風浪。大海的顛覆,要來主宰我們的生命,在我們生命中創造膽怯,以恐懼掌管我們。
      耶穌反問之後,門徒的反應是「非常懼怕」,因不知這斥責風浪的、在他們眼前的真正是誰。在信心未開啟之前,在心眼沒有對焦之前,「懼怕」沒有叫他們在關係和信任上與主拉近。眼前的這位,對他們是陌生的,是一個腦筋無法拆解的物體。我們又如何呢?經文對門徒的反諷,給我們的提醒是:認識這位不單是生命的主,是安息日的主,也是大自然力量的主。我們不需懼怕,而是敬畏和敬愛。 

      經文中有一小句:「也有別的船和他同行」,這或許是馬可記實所寫。不過,想想,遇見風浪時,我們想到的常常只有自己,但事實上,在同一個海上,同樣遭遇風浪的,還有別的船上的人。

二月二日 (第2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30耶穌又說:「我們可用甚麼來比擬上帝的國呢?可用甚麼比喻來說明呢?31它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裏的時候,雖比地上所有的種子都小,32但種下去以後,它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可以在它的蔭下築巢。」 33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34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對他們講,但私下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這一次耶穌用的是芥菜種作為上帝國的比喻。按我們以上所闡釋的,今天也可以是這個比喻發生的當下。
      如果上一則說的是上帝國的時間和其中生命不知不覺成長的奧秘,這裡則是以大小來比喻其出其不意。這芥菜種子本來很小,但它卻能長得比人還高。上帝國就是這樣,不能以其原初外貌衡量。
      這世界的判斷是人的家世、潛力、聰明才智,贏的機會高,搶閘比人快。可是,上帝的國卻不是這樣,看起來不起眼的,可能卻極有上帝的價值和意義。主看見窮寡婦的兩個小錢,比眾人所獻所擺上的更多(可十二41-44)。上帝的國以甚麼來衡量呢?肯定不是按這世界的標準。
      最後,馬可為整個比喻篇作個結語:「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對他們講,但私下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四33-34)。怎麼說「能聽的」呢?誰能聽誰不能聽呢?即是說誰有心靈的容量而願意領受,誰有那開放的心以致對所聽見的甘之如飴,心竅若開,道理便如美妙音樂之繞樑。 
      這一句,事實上呼應著前面所說:「耶穌對他們說:『上帝國的奧祕只讓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四11)。因此,我們反過來自問,自己是外人嗎?還是主身邊的人,是上帝國裡的人,是祂的門徒,是聽而能明白的學生,是能結果的生命。

二月一日 (第2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26耶穌又說:「上帝的國如同人把種子撒在地上,27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子就發芽生長,那人卻不知道如何會這樣。28土地自然而然地出產五穀,先發苗,後長穗,然後穗上結成飽滿的穀子。29五穀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

      如果說上一段經文說明的是我們對上帝國的開放程度,在用心之時,上帝國的隱藏便不再是秘而不宣,而是顯而易見的;那此處這一段經文講的卻是上帝國的時間。
      上帝國何時開始呢?同樣是撒種的比喻,重點不一樣。先前重點在於人心開放與否,此時說的卻是時機。這時機像甚麼呢?經文裡提到:「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感覺和創世記第一章六日創造裡一再出現的:有晚上,有早晨。創造有序,時間有序,但創造的奧秘,如種子發芽一樣,在人的知覺以外。在人不知道的時候,便發生了。上帝的國也一樣,生命也一樣,是自自然然的生長,再成熟而到收割。
      話說,馬可福音一章一節說「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這「起頭」遙相與創世記一章的創造六日呼應。人生在世,各人有其生命際遇與條件;上帝國的含義下的生命創造,又是如何的呢?借用約翰福音的說法,是從上面生,從聖靈生,從上帝生的再生(重生)。馬可的「起頭」,是在與耶穌基督相遇下的再起頭,再創造。 
      今天,就是與祂相遇的日子,就是再造的日子,就是再起頭的日子。上帝國的種子既在你生命裡撒下,自自然然就會發芽成長。同樣的,靜靜地彷彿夜間種子在生長一般,到了時候卻要長成穗子,必然顯露出來。

一月三十一日 (第2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21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難道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而不放在燈臺上嗎?22因為掩藏的(krypton)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apokryphon)事也沒有不露出來的。23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24他又說:「你們要留心所聽的。你們用甚麼量器來量,也將要用甚麼來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25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上帝國的道,是給人聽的;聽了以後,自然的回應便是接受。

      燈,自然是放在燈台上的。那些要刻意加以保護或藏起來的,到了時候總是會被顯露,那隱密不張揚的,到了時候還是會顯明。上帝國的奧秘也是如此,彌賽亞的秘密不也如此嗎?所以,要留心、要用心。如經上所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要留心所聽,你用多大的量器來取所要賜給你的,就按那量器量給你。換句話說,你有多大的、多少的容器,便領受多少。這好比以利沙給那寡婦的叮囑所說:「你到外面去向所有的鄰舍借器皿,要空的器皿,不要少借。然後你回家,關上門,你和你兒子在裏面把油倒在所有的器皿裏,倒滿了就放在一邊」(王下四3-4)。這寡婦按著囑咐把油倒到容器,一個接一個的倒滿,直到再沒有容器為止。那時,「油就止住了」(四6c)。這裡的意思是,你的心有多大,有多開放,有多軟弱,領受的就有多大。所以說:「因為有的,還要給他」。
      反之,心若是封閉,連原本有的一點領受,也將會耗盡。油,象徵生命,上帝的國是關乎生命的。 
      把你的心想像成一個容器,此時此刻向主敞開。

一月三十日 (第2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13耶穌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14撒種的人所撒的就是道。15那撒在路旁的種子,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們心裏的道奪了去。16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17因心裏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一旦為道遭受患難或迫害,立刻就跌倒。18還有那撒在荊棘裏的,就是人聽了道,19後來有世上的憂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結不出果實。20那撒在好土裏的,就是人聽了道,領受了,並且結了果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33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34若不用比喻,他就不對他們講,但私下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我們在先前已說明了比喻的意思,也說明,事實上比喻的內容不難明白。在此,容我們再停駐一會兒,看看四種不同的反應。
      第一種是聽了道,撒但立刻把撒在人心裡的道奪去。我們本來想,為何種子要撒在路旁。這故然可以用新約時代在巴勒斯坦的農夫撒種的型態解釋,即隨手往田裡撒,當然有些種子會落在田外的路旁,也有落在田間的田梗上;但最直接的理解,是耶穌自己的闡釋,說這是比喻道被撒但立刻奪去的情境。
      道既立刻被奪去,我們想何等可惜,即是說這人的心根本沒有機會領會。是撒但奪去得太快嗎?因經文說「立刻」。還是說,那本來就不是道種可長的心田,而是堅硬路旁?心裡剛硬的人,沒給主的道有甚麼機會在他心裡發芽。
      第二種是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沒有根,一有患難或迫害便立刻跌倒。這裡也和上一種一樣,有個「立刻」。這種的立刻回應,也讓撒種的人空歡喜一場。有人會自願、自認為是這種土淺者嗎?還是心裡自忖:還有別的可能嗎?我並不想作個信得淺的人,不想一下便移情別戀。
      聽到比喻裡的第三種,聽者或有歎息的。反問自己說:我豈就是這聽了道,因世上憂慮、錢財的迷惑和各樣的私慾,把道擠住了而結不出果子來的人嗎!或許,這樣的反問是比喻所隱含的目的,是比喻所預設的理想的反應。即是說,那醒覺自己身陷這些人生困境的,心裡不正發出歎息嗎?結不出果子者,聽見比喻中這一點,豈不心有戚戚焉嗎?這分觸動,便是醒覺,便是福音,便是與主的靈的再相遇。
      至於第四種,結好果子的土壤。不過,結多少倍卻不是聽了道的人的計算。那是道種自然該有的效應,是人對道該有的回應。若聽者願意,就欣然接受。若心中依稀感覺自己像是前面三種,可以說:主啊,我願作那好土,求主憐憫。
      是的,馬可說:「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是的,誰決定誰能聽或不能?只有那硬著心的人不願聽、不能聽。我們是主心目中的門徒,是願意聆聽而回應的好學生。真有願意的心卻聽不懂的時候,便主動的問:主啊!這是甚麼意思(四10)?

一月二十七日 (第2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四章

10耶穌獨自一人的時候,跟隨他的人和十二使徒問他這些比喻的意思。11耶穌對他們說:「上帝國的奧祕只讓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12要他們看了又看,卻看不清,聽了又聽,卻不明白,免得他們回轉過來,獲得赦免。」

      其實,正如前面所說,比喻本身不難明。反而是藉著門徒反問,又因耶穌說:「上帝國的奧祕只讓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我們因此就真的有點納悶了。比喻,也有謎語的意思。故此,有引發興趣、好奇心、探究心的目的,不但對當時聽見的人而言,也對作為第一代的讀者以及我們而言。目的不是要阻礙和攔阻人,刻意使人不明白;而是要藉著挑起聽者的疑問、不忿等反向、逆向的心理反應,以致產生教育和更新心靈的作用。
      門徒的提問,是耶穌給他們作答的原因。這是答問錄的表達方式,焦點是:上帝的國要怎樣明白。那奧秘又是甚麼奧秘?
      奧秘既為奧秘,是不讓人明白的,或說只有少數人才有資格明白。在此,合資格的便是門徒,不合資格的便是外人。誰能成為門徒,誰被界定為外人?耶穌說:「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要他們看了又看,卻看不清,聽了又聽,卻不明白,免得他們回轉過來,獲得赦免」(四12)。查實,耶穌這句話是引述(挪用自)以賽亞六章九到十節。那是緊接於上帝向以賽亞顯現之後,問他說可以差遣誰,以賽亞便回應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然後上帝便對他說:
      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了又聽,卻不明白;/看了又看,卻不曉得。」/要使這百姓心蒙油脂,/耳朵發沉,/眼睛昏花;/恐怕他們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裏明白,/回轉過來,就得醫治。
      那是說明以色列民遠離上帝,並且頑梗不願悔改。如果道如種子(道種)被宣講了,聽的人欣然回應,或感覺被頂撞了、責備了而願意回轉,那自然而然就不會是那聽是聽了,卻聽不見或不明白的人;也不會是那心裡蒙了油脂、耳朵發沉的人了。反之,若聽這比喻,心靈頑梗剛硬,而對號入座,那便言中,成了那比喻中第一、第二或第三類人了。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