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七日 (第3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53他們渡過了海,在革尼撒勒靠岸,泊了船,54他們一下來,眾人立刻認出是耶穌,55就跑遍那整個地區,聽到他在哪裏,就把有病的人用褥子抬到哪裏。56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中、或城裏、或鄉間,他們都把病人放在街市上,求耶穌讓他們摸一摸他的衣裳繸子,摸著的人就都好了。

     

      似曾相識,是這一段敘事給我們的感覺:過了海、眾人聚集、耶穌到那兒便跟到那兒的群眾、走遍各城各鄉,並融合了一些仿似先前的實例者:用褥子抬來需要醫治者(二3-12)、摸耶穌的衣繸子(五25-34)。
      這也和上一段另一個脈絡——即你們心裡仍然愚頑嗎這個主題——交織起來。各城各鄉一而再、再而三與耶穌相遇者所反映的信心渴望、開放領受,耶穌基督的福音不正在看似零星散落的生命中起頭了嗎(請回顧一章一節)?我們看見福音了嗎?看見耶穌了嗎?看見彌賽亞了嗎?看見上帝國的彰顯了嗎?還是像門徒一樣的愚頑?
      如果說與耶穌相遇的可以歸類為敘事裡的第一種人,而第二種人是門徒的話,那第三種就是敘事中已出現的法利賽人、文士,和希律一黨的人(之後還有祭司集團的加入)。耶穌的出現和作為,耶穌對律法的詮釋和實踐,甚至說耶穌本身,卻成為他們的眼中釘和絆腳石,他們心中對耶穌莫明的反感和厭惡,不斷的升級。我們反問:難道福音不也能綻放於他們心中嗎?難道耶穌是有意冒犯他們以致他們心靈更為剛硬而無法悔改呢?我們有機會像這第三種嗎?求主憐憫。主啊!我們願意回轉,讓福音也在我們心裡起頭。

二月十六日 (第3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45耶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對岸,到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去。46他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47到了晚上,船在海中,耶穌獨自在岸上。48他看見門徒因風不順,搖櫓很苦。天快亮的時候,他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想要超過他們。49但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以為是鬼怪,就喊叫起來;50因為他們都看見了他,甚為驚慌。耶穌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51於是他到他們那裏,一上船,風就停了;他們心裏十分驚奇。52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

      那以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的,不也就是那在曠野賜下嗎哪的上主嗎?不過,門徒雖參與如此盛事,從起初到最後,都沒有看懂,沒有領悟。馬可說:「這是因為他們不明白那分餅的事,心裏還是愚頑。」所以,他們又一次在船上遇上風浪時,毫無所覺。作為讀者的我們,可能納悶他們怎麼會愚鈍至此。孰不知作為讀者的我們,和作者共享一個全知的視角:我們可以知道事情的前後始末,因為我們可以翻前揭後來回檢視作者留下的各種蛛絲馬跡和線索;可以站在有利的制高點(vantage point)、也站在歷史回顧的透視角度;我們可以看見故事裡的角色還未察覺的未來,因為對我們而言那些都已經發生,故此也更認清他們的得與失、智與愚。
      然而,自己看自己的人生,卻未必那麼清楚。但這不要緊。門徒們也是如此的跌跌碰碰。即使迷糊,主仍然對他們說:「不要怕!」到底這一次門徒又遇到甚麼景況了?
      回頭說到耶穌和門徒餵飽五千人之後,「隨即催門徒上船,先渡到對岸,到伯賽大去,等他叫眾人散去。他辭別了他們,就往山上去禱告。」若不留神,恐怕看漏了。原來耶穌這次是負責善後,即是叫門徒們先離開。然後他才驅散眾人,自己再去山上禱告。馬可只告訴我們這一連串的動作,但沒有直接透露耶穌的動機與心意。
      直到晚上,耶穌才在岸上出現,至於甚麼時候下山的,我們也不知道。這一段描述頗叫人納悶:為何晚上他便看見門徒在海上「因風不順,搖櫓很苦」,然後就沒了下文。直接就說到,「天快亮的時候,他在海面上走,往他們那裏去,想要超過他們」。從晚上到天快亮(tetartēn phylakēn,即四晨天:可指凌晨三到六點這時段),總不會是一時三刻的事。他為何不早一點出手幫助他們呢?像上次一次吩咐風「停了吧!住了吧!」至於說耶穌「想要超過他們」這一句,或可以理解為從門徒的角度看來,或更有意思的是暗喻摩西在山的時候,上帝對摩西說的話:「當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縫裏,用我的手掌遮掩你,等我過去」(出卅三22)。耶穌「超過他們」,就好像上主從他們身邊「過去」。[1]  
      如果是後者的意思,門徒的反應就是更大的諷刺了。因為他們看見在海上向他們移近的耶穌,甚為驚慌,竟以為是看見鬼怪。心裡的盲點與恐懼,成為視線的有色濾鏡;於是,他們看見的不是耶穌,而是自己內心的感覺。然而,看見如此反應的門徒,「耶穌連忙對他們說:『放心!是我,不要怕!』」而不是責備他們。何等美麗,何等安慰。耶穌隨即上船,風就停了。他沒有責備他們,即使他們仍不明白分餅的事——那裡所指向的就是賜嗎哪、賜生命的上主自己——不要怕,是我。

[1] 參NET Notes 68。

二月十五日 (第3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30使徒們聚集到耶穌那裏,把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31他就說:「你們來,同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32他們就坐船,私下往荒野的地方去。33眾人看見他們走了,有許多認識他們的,就從各城步行,一同跑到那裏,比他們先趕到了。34耶穌出來,見有一大群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於是開始教導他們許多事。35天已經很晚,門徒進前來,說:「這地方偏僻,而且天已經很晚了,36請叫眾人散去,他們好往四面的鄉鎮村莊去,自己買些東西吃。」37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對他說:「我們要拿兩百個銀幣去買餅給他們吃嗎?」38耶穌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知道後就說:「有五個,還有兩條魚。」39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組一組地坐在青草地上。40眾人就一群一群地坐下,有一百的,有五十的。41耶穌拿著這五個餅和兩條魚,望著天祝福,擘開餅,遞給門徒,擺在眾人面前,也把那兩條魚分給眾人。42他們都吃,並且吃飽了。43門徒把餅和魚的碎屑收拾起來,裝滿了十二個籃子。44吃餅的男人共有五千。

      「使徒們聚集到耶穌那裏,把一切所做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如果我們是這班使徒,或許我們所期待的是耶穌的讚揚。結果,當頭第一句耶穌卻對他們說:「你們來,同我私下到荒野的地方去歇一歇。」或許,耶穌隨後可能也會和他們做「賽後檢討」,明白他們在傳道過程中的遭遇,並給予提點、糾正與指導。不過,眼下他和他們都需要休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於是一行人乘船離開,又去到荒野。
      荒野,退隱之處,安靜之地;那正是他們所需要的。不論是對耶穌而言,對於這批剛剛從傳道工作興高采烈返回的門徒而言亦然。
      不過,事與願違,許多人卻一早比他們先一步而到了。
      耶穌憐憫之心油然而生,「因為他們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憐憫,是服事的基礎,也是上主的根本性情。牧養屬祂的子民,這也是上主自己的心腸(賽四十10-11),因此也是祂對祂僕人的期待(結卅四23;耶三15)。不過以下這一段卻勾勒出門徒的心眼之所在。話說:
      天已經很晚,門徒進前來,說:「這地方偏僻,而且天已經很晚了,請叫眾人散去,他們好往四面的鄉鎮村莊去,自己買些東西吃。」耶穌回答他們說:「你們給他們吃吧!」門徒對他說:「我們要拿兩百個銀幣去買餅給他們吃嗎?」
      門徒的關注很實際,就如我們日常,也如我們安排活動(event)的行政協調和安排。他們的建議也是很實際的,就是叫眾人各自散去找吃的。人數之多,耶穌卻彷彿毫無概念,實在是給人一個不貼地不現實的感覺,完全是可以讓人借題嘲諷傳道之人不食人間煙火的實例。不過,我們無法相信耶穌是這麼的「無腦」,反而因此更為留意當他說:「你們給他們吃吧!」的時候,他的目的是甚麼?
      暫且把那目的擱下不論,門徒的回答所反映的卻是失焦,即沒有接到球(喻耶穌的問題為他拋出的球)。他們說:「我們要拿兩百個銀幣去買餅給他們吃嗎?」這話透露的可能是他們現有的盤纏,或許是計算過認為要給那麼多人吃最低限的銀碼。耶穌聽了以後,也沒作討論,不置可否,卻是叫他們現場看看,意思是可以搜羅到多少食物。我們都知道,是五個餅和兩條魚。主祝福了,就分給眾人。最後是眾人都吃飽了。
      這時,馬可才告訴我們,分完以後「餅和魚的碎屑收拾起來」,竟然還剩下十二籃,當時竟然有男丁五千人之眾。十二籃,一個象徵著上帝子民,即以色列民十二支派的意思,五千是十二的對仗比附的數字,同樣表示全以色列民。 
      這樣說來,耶穌的目的,是要藉著吩咐說「你們給他們吃吧」讓他們親身參與上主的供應。同時,耶穌本人就等同上主的意思,已經是呼之欲出。

二月十四日 (第3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14耶穌的名聲傳開了,希律王也聽見。有人說:「施浸的約翰從死人中復活了,因此才有這些異能在他裏面運行。」15但別人說:「他是以利亞。」又有人說:「是先知,正如先知中的一位。」16希律聽見卻說:「是我所斬的約翰,他復活了。」17原來,希律為他兄弟腓力的妻子希羅底的緣故,派人去抓了約翰,把他綁了在監獄裏,因為希律已經娶了那婦人。18約翰曾對希律說:「你佔有你兄弟的妻子是不合法的。」19於是希羅底懷恨他,想要殺他,只是不能。20因為希律怕約翰,知道他是義人,是聖人,所以就保護他,雖然聽了他的講論十分困惑,仍然樂意聽他。21有一天,恰巧是希律的生日,希律擺設宴席,請了大臣、千夫長和加利利的領袖。22他的女兒希羅底(筆者案:雖有古文作「他的女兒」,但應作希羅底的女兒較為合理,參新漢語譯本)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很高興。王就對女孩說:「無論你要甚麼,向我求,我都會給你」;23又對她多次起誓說:「無論你向我求甚麼,就是我國家的一半,我也會給你。」24她就出去對她母親說:「我該求甚麼呢?」她母親說:「施浸約翰的頭。」25她就急忙進去見王,求他說:「我願王立刻把施浸約翰的頭放在盤子裏給我。」26王就很憂愁,然而因他所發的誓,又因同席的人,不願食言,27就立刻派一個衛兵,吩咐拿約翰的頭來。衛兵就去,在監獄裏斬了約翰,28把頭放在盤子裏,拿來給那女孩,她就給她母親。29約翰的門徒聽到了,就來把他的屍體領去,放在墳墓裏。

      耶穌的名聲傳開了,這對希律安提帕斯(Herod Antipas)而言是個隱憂。心中有許多猜疑:他是約翰從死裡復活嗎?他是以利亞嗎?他是先知嗎?這些都是有關耶穌真正身分的猜測。這些猜測反映著當時猶太族群或更大的範圍裡一種耶和華的日子來到的集體意識。
      話說,對於希律而言,他最關心的還是:會不會耶穌便是約翰靈魂附體。本來,耶穌出來服事之時,正好約翰剛剛被下了監(一14)。到底何時約翰被殺害,我們並不曉得。但約翰之死卻是希律的心魔,也是他一直感到愧疚的心事。原來約翰之被下在監裡,乃是希律下令的。因為先是他娶了自己兄弟的妻子希羅底為妻,約翰指責他是佔有兄弟的妻子。學者指出,希律把自己的妻子遣回父家,另娶同父異母的兄弟之妻。這作法有違妥拉之訓示(利十八13, 16;二十21)若兄弟已逝世則另當別論。[1]希羅底甚為不悅,想要把約翰殺了,卻因希律仍對尊敬約翰,而不想下手。直到有一次,在宴會中上,「希羅底的女兒進來跳舞,使希律和同席的人都很高興。王就對女孩說:『無論你要甚麼,向我求,我都會給你。』」結果在母親希羅底的指使下,她要了約翰的頭。
      「約翰的門徒聽到了,就來把他的屍體領去,放在墳墓裏。」之前提到約翰的門徒,是在二章十八節,那時他們和法利賽人來問耶穌為何他的門徒不禁食。說不定當時約翰還在世。
      馬可至今再提約翰,和先幾次一樣(一4-8, 9;二18),是出於一種鋪排,表達耶穌服事過程中一個個的時機。這一次提到耶穌的名聲傳開,希律憂心,並藉此追述約翰之死,全是要指向耶穌服事進入下一個階段。 

      馬可把這一個插曲,加插於十二使徒奉差出去和返回之間,也是五餅二魚的事件之前。馬可希望他的讀者,能細心的讀懂他的意思,也明白主耶穌要走向十字架的路,一切都有深意。你也是讀者之一,你明白嗎?

[1] Ibid., 199.

二月十三日 (第3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耶穌走遍周圍鄉村教導人。7他叫了十二個使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靈,8並且吩咐他們:途中不要帶食物和行囊,腰袋裏也不要帶錢,除了手杖以外,甚麼都不要帶;9只要穿鞋子,也不要穿兩件內衣。10他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哪家,就住在哪裏,直到離開那地方。11若有甚麼地方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裏的時候,要跺掉你們腳上的塵土,證明他們的不是。」12使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13又趕出許多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回顧三章十三至十六節,耶穌已設立十二使徒,差遣他們傳道,也說賜他們權柄趕鬼(daimonia;比較今日經文末句:六13)。馬可還透露了誰後來會出賣耶穌。來到此時,說到「差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靈(tōn pneumatōn tōn akathartōn)」。這也讓我們聯想到耶穌開始服事的第一個事蹟,便是趕出污靈,即不潔淨的靈(一21-28)。
      這不潔淨的靈,先前已經談論過的(請回顧三章十三至十六節的札記),在此不再重覆。我們僅要再指出,這靈是一個干擾(disturbing)人的靈,會擾亂人的心靈、思想和情緒,使人失去自主,心神混亂。我們以為那只是心理問題,但那是人的靈——我們藉此乃是說人的生命核心——的問題,需要藉著禱告方能對付,才能制伏。這裡說,耶穌已賜給使徒們權柄「制伏污靈」。
      使徒,意思是被差遣者。若我們是奉主耶穌的差遣,我們便相信也可以藉著禱告服事,去「制伏污靈」,使人的心靈歸順上帝,重獲自由和尊嚴。保羅說:「因為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而是憑著上帝的能力,能夠攻破堅固的營壘。我們攻破各樣的計謀,和各樣攔阻人認識上帝的高壘,又奪回人心來順服基督」(林後十4-5)。
      門徒受差遣,兩個兩個一隊,既有可能是出於安全的考慮,也反映「見證人」的傳統。拿著杖等等吩咐可能反映五經的傳統,出埃及記裡說:「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快快地吃」(出十二11;比較申八4;廿九5-6)。另也有可能反映當時第一世紀的犬儒哲學家(Cynic philosophers)的作風。再此外,經文中更反映了近東文化中的款待的傳統。
      這些都只是襯托出他們所要做的傳道的工作。人心中都有各樣的「鬼」,用今天的話說,有各樣的心病、困擾人、扭曲人、捆綁人、壓制人的鬼,我們當被主差遣,被聖靈充滿,用祂的聖膏油膏抹身心有病的人,為他們禱告。

二月十日 (第30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六章

1耶穌離開那裏,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他。2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裏教導人。眾人聽見,就很驚奇,說:「這人哪來這本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3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姊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他們就厭棄他。4耶穌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本鄉、本族和自己的家之外,沒有不被尊敬的。」5耶穌在那裏不能行甚麼異能,不過為幾個病人按手,治好他們。6他也詫異他們不信。

      此時此際,耶穌的名聲大概聞名遐邇,在巴勒斯坦一帶的人都聽聞了吧!他家鄉的人也不例外。所以他們當中有人說:「這人哪來這本事呢?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他手所做的是何等的異能呢?」這些是在他家鄉的會堂裡在安息日聽他教導的時候交頭接耳說的。
      然而,對他們而言,他們曾經更為熟悉的耶穌,是他們的同鄉,故此說:「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姊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就因為這一點,他們便「厭棄(eskandalizonto)他」。「厭棄」,原文是skandalizō,有多重含義,可以指令人跌倒,所以有舊譯作「絆跌」(「絆腳石」意思相仿);有令人生氣、被冒犯、難以置信、不信的意思;有令人跌入陷阱、陷入罪的意思。綜合這些含義,我們可以說,耶穌與這些人身為同鄉的背景和他現在的表現之猶如歷代以來的先知,或甚至比先知更大的隱含身分。這麼大的差距,使他們感到不安、不是滋味、嫉妒,或因此顯出他們的無知而因此抗拒。其實,那不是耶穌的問題,而是在於他們心理無法適應、無法接受的問題。因此,不要說耶穌是否說了甚麼、做了甚麼,單止他的出現、他的存在,便已經對他們造成無形的、說不明白的威脅和不明所以的不安。簡單的說,只要耶穌消失在他們眼前,一切回到現狀,就甚麼問題都沒有了,他們也便可以過著日常的生活了。
      耶穌家鄉的人,和先前那位經血病的女人,以及會堂主管葉魯,是完完全全的對比。由於以上的這種心態,「耶穌在那裏不能行甚麼異能,不過為幾個病人按手,治好他們。」我們說過,因著女人的深深渴望和迫切的心靈,耶穌甚至在無意識之下,在她碰觸祂的時候,身上的生命能力自自然然的流到她的身體裡。我們說,這是一種信心的類型。然後說,葉魯的靜靜等候、開放領受的心靈,是信心的另一種型態。在此,耶穌家鄉裡的人,是信心的反面教材。而且,我們學習的是,耶穌「不能行甚麼異能」,決定權似乎在人這一邊。那女人渴望,醫治臨到她;家鄉的人拒絕和抗拒,耶穌就甚麼都不能行,作為有限。
      耶穌非常的感歎,於是對他們說:「先知除了在本鄉、本族和自己的家之外,沒有不被尊敬的。」事實上,這也是耶穌後來被殺的伏筆(參十二1-12)。
      話說這一切,就和先前的事一樣,門徒也見證著,因為他們跟從著祂。我們如果是門徒的話,心裡明白了嗎?我們的信心是哪一種類型呢?我們一直跟在主的身邊,有所看見嗎(比較八22-26;十46-52)?

二月九日 (第2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馬可福音第五章

35耶穌還在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主管的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駕老師呢?」36耶穌不理會他們所說的話,就對會堂主管說:「不要怕,只要信!」37於是他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弟弟約翰同去,不許別人跟著他。38他們來到會堂主管的家裏,耶穌看到一片吵鬧,並有人大聲哭泣哀號,39就進到裏面,對他們說:「為甚麼大吵大哭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40他們就嘲笑耶穌。耶穌把他們都趕出去,帶著孩子的父母和跟隨的人進了孩子所在的地方,41就拉著孩子的手,對她說:「大利大,古米!」翻出來就是說:「女孩,我吩咐你,起來!」42那女孩子立刻起來走動——她已經十二歲了;他們就非常驚奇。43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不要讓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她東西吃。

      就因著途中這麼的耽誤。耽誤,對誰而言呢?對那得醫治的女人而言,是重獲人生的契機。我們眼中看見甚麼?先前當她得醫治的時侯,在耶穌身邊的門徒,一無所知,甚麼也沒看見。所以才會對耶穌說:「你看眾人擁擠著你,還說『誰摸我』呢?」(五31)。
      本來門徒們是浩浩蕩蕩的往會堂主管的家裡去,要去見證耶穌醫治他快要死的女兒。誰知,這麼一個耽誤,「有人從會堂主管的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即是說,這一陣子,會堂主管一直在耶穌一行人當中,十分有可能就在耶穌身邊。即是說,他親歷那耽誤的那個時辰,目睹那女人的顏面,見證發生的事,聽見耶穌和她的對話。
      馬可沒有告訴我們那會堂主管心裡怎麼想。他怎麼沒有催促耶穌?他在女人出現的那一刻,或說耶穌把她叫出來的那一刻,有沒有不耐煩,希望耶穌快快把她打發掉就是了。心裡是否有那「事有輕重緩急」的批評幾乎快說出口?這不起眼的女人算甚麼?或許,以上這一些心思他都沒有。他只是靜靜地看著,也默默有耐心的等候著。
      或許這會堂主管真正萬萬想不到的是:女兒真的等不及了,死了,過了可醫治的黃金時機了。這一下,他可能十分懊惱、後悔、自責。就在這當下,耶穌主動的對他說:「不要怕,只要信!」彷彿他知道這一刻會堂主管心中萬般思緒,多麼體貼的又有力的一句話。
      去到那會堂主管家裡,場面是一片混亂吵雜,充斥著哭聲。耶穌的話,帶著明顯的對比:「為甚麼大吵大哭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引來的反應是嘲笑,耶穌唯有把他們趕出去。會堂主管和他的家人這一刻所需要的不是這一些不信的態度。一顆有空間接受主作為的心是開放領受的(receptive)。我們在經血不止的女人身上學到一種渴望的、逼切的信心型態,在此學習的是一種安靜等候到底的開放領受的信心型態。經文中的女孩的父母以及跟隨耶穌的人,被視為這樣的人。我們也應該成為這樣的人。
      耶穌拉著她的手,吩咐她起來,她就起來行動了。不過,卻囑咐在場的人不要讓人知道這事。這又讓我們心中有個謎:為甚麼呢?或許,叫人復活的事,會引來不少的騷動以及無謂的辯論吧,那是耶穌所不想要的。 

      話說,這女孩剛好是十二歲,而那女人患經血不止的病也有十二年。十二歲,可能也暗示開始有經血的年歲,對比著有經血問題的女人。經血代表不潔淨,但血代表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