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七日 (詩篇一百三十篇)

陳郭施惠傳道

從深處向主呼求

      這是教會傳統裏七首懺悔詩(penitential psalms)之一[1],又可稱為哀歌。同樣地,作為上行之詩,歌唱者似乎是一人,也可以是如同一人的集體頌唱。
      究竟「深處」是個怎樣的地方?按古近東文學傳統,通常用來形容深不可測的大海[2],我想就是一個迷茫、徬徨、靠自己不能夠克服的境況吧,當人生到了絕境,只可仰望神,從深處發出那「最低」的呼求,渴望被「最高」的上主聽見。值得記起的是,以色列人的出埃及信心之旅,就是由此啟動的(出二23-25)[3]
      三至四節讓我們看見,詩人深知道因罪孽的緣故,我們本來連祈求的資格也沒有,但因為上主的赦免之恩,才成為我們禱告的根基,也讓我們發現,先是上主對我們施行赦免的恩典,才帶動我們懂得敬畏與順服[4]。 詩人一直求告主,一直等候主,這不是被動的、漫無目的的等待,「等候」一詞原文有希望的意思,waiting-hoping[5]。所以詩人形容自己比那等候天亮的人更有盼望,因他深知上主的應許必不落空。甚至乎,這不只關乎一個人的事,他從自己轉向以色列眾人,他為整個民族禱求,要向別人傳遞這份信心與盼望。

思想:

  1. 你正在生命的深處嗎?感謝神,讓我們可以與祂連結,向祂傾心吐意。
  2. 你願意在任何境況中仍然成為一個禱告的人,守望你所愛的群體嗎?

你的禱告:


[1] Derek Kidner, Psalms 73-150: A Commentary on Books III-V of the Psalms, 446.

[2] Nancy L. deClaisse-Walford, Rolf A. Jacobson, and Beth LaNeel Tanner, The Book of Psalms, 927.

[3] Walter Brueggemann, The Message of the Psalms: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105.

[4] Ibid, 105.

[5] Ibid, 106.

十一月六日 (詩篇一百二十九篇)

陳郭施惠傳道

願敵人蒙羞退後!

這是一首咒詛詩[1],如其他同類型的詩篇一樣,內容都是比較直接、凶狠、甚至暴力。

      一至三節以幼年開始,這個用字在舊約其他經文都有出現(何二15、十一1;耶二2),容易令人聯想起一半以色列人由出埃及開始,一直經歷到今天,這麼多年來,他們經歷受苦、被拯救、不同族群的爭戰、內戰、被擄、歸回,在這沒有盡頭的幽暗歲月裏,至終以色列人都沒有被打倒。回顧歷史,詩人深知道這是因為耶和華彰顯公義,耶和華施行拯救(繩索可能是以前用來向以色列人施行懲罰的工具[2])!五至八節的「願」,充滿著濃烈的咒詛意味,詩人要咒詛這些兇惡、不敬畏神、不愛神話語的人,希望對方「蒙羞退後」遠離他們,又咒詛他們得不到耕種的祝福。 
      我們有時很難接受咒詛詩的言詞,「以善勝惡」、「愛仇敵」全部都是我們的道德指引,咒詛的話應該一句也不可出口。但當面對不公義甚至乎邪惡的人與事,咒詛詩彷彿是最人性化的詩篇。在個人層面上,我們當然不能做出暴力行為,但把一切真誠的咒詛說話放在神面前也是一種出口,我們可以向祂傾心吐意,我們知道行使懲罰的主權仍然在上主手中,相信祂為我們伸冤;在社會層面上,我們不難想像,歷世歷代中,要發出咒詛的人群大多數都是社會被欺壓的群體,他們在既有的社會制度下未被公義對待;如問題要被正視、制度要作出改變,他們發出這些聲音便很重要,因這些都是推動社會進步和變得更公義的一大動力[3]。故此,詩人無懼發出咒詛聲,咒詛詩也成為了詩篇不可或缺的輯錄。

思想:

  1. 你誦讀咒詛詩時有何感受?為甚麼會有這些感受?
  2. 你現正經歷漫長的幽暗歲月嗎?盼望我們能如詩人一樣宣告「耶和華是公義的」!

你的禱告:


[1] Ibid, 923.

[2] Ibid, 925.

[3] Walter Brueggemann, The Message of the Psalm: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174-175.

十一月五日 (詩篇一百二十八篇)

陳郭施惠傳道

享福之道

      這是另一首在上行之詩內的智慧詩(智慧詩的定義在前一篇提到)。同樣,詩歌的邏輯很簡單:凡是敬畏耶和華的人,便能安居樂業生兒育女,包括一至二節的個人層面──得享豐足;三至四節的家庭層面──圍在桌子旁的形容,顯示家庭和諧親密;五至六節的國家層面──培育敬畏耶和華的下一代,讓國家被建立,耶路撒冷的興旺可以承傳下去。 
      確實,如傳道書所說,「看哪,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應得的報償。而且,一個人蒙神賞賜財富與資產,又使他能享用,能獲取自己當有的報償,在他的勞碌中喜樂,這是神的賞賜。」(傳五18-19)在日光之下,能享受勞碌得來的好處本是美事,然而,我們不可忘記日光之上的事;要知道在地上的總有一天逝去,都是虛空、捕風,唯有謹記尚有氣色的時候,當記念造我們的主(傳十二1),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傳十二13),才是王道。

思想:

  1. 「其實,敬虔加上知足就是大利。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只要有衣有食,我們就該知足。」(提前六6-8)回顧你的人生,為天父所賜給你的福樂感恩。
  2. 默想這個禱告:「我求祢兩件事,在我未死之先,不要拒絕我:求祢使虛假和謊言遠離我,使我不貧窮也不富足,賜給我需用的飲食。免得我飽足了,就不認祢,說:『耶和華是誰呢?』又恐怕我貧窮就偷竊,以致褻瀆我神的名。」(箴三十7-9)

你的禱告:

十一月四日 (詩篇一百二十七篇)

陳郭施惠傳道

齊家治國出於神

      這是上行之詩裏面第一首智慧詩,意思是根據舊約其他智慧文學所寫作的一些有關正確生活和正確信仰指引的詩歌[1]
      舊約聖經提到房屋有多重意思,包括:自己所住的家(創十九2;王下四2)、整個家族(創四十六27;書七18)、整個以色列民族(出四十38;王上二十31)、整個王朝(撒下三1;王上十六3)、耶和華的殿(王下二十二3;拉六15),所以這裏所提的建造房屋可以有不同解說,可以是建造自己的家庭,也可以是建立一個民族,甚至是建立神的家。除了建造房屋,詩歌又提到城池,代表人人渴望的安全保障,最後,又提到建立家庭養育兒女是祝福。
      以上三樣都是大多數人安全感和滿足快樂的來源,很多人勞碌一生就是為了掌握這三方面的保障,甚至乎因此導致自己承受過分的精神壓力,反而失去身心靈健康和喜樂,使一切變得枉然、徒勞。詩歌讓我們清楚看見一個簡單無比的道理──凡是出於神的,才是真正的強大,只靠人意盲目追求掌控的,只會失敗。

思想:

  1. 建立家庭、尋找安全保障、養育兒女都是美事。請思考一下,在你追求這些的過程中,神的角色是甚麼?是隨傳隨到的秘書?負責緊急狀況的急救員?放在門口的吉祥物?還是策劃一切的主人(包括你也是祂計劃的一部分)?
  2.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彼前五7)請將你所掛心的放在上主面前,求主顧念我們,祂必定顧念我們。

你的禱告:


[1] Ibid, 917.

十一月三日 (詩篇一百二十六篇)

陳郭施惠傳道

有家可歸

      一至三節完全讓人感受到被擄歸回的喜樂,詩人三次提到這份喜悅,「滿口喜笑」、「滿舌歡呼」、「歡喜」,簡直像「發夢一樣咁開心呀」!第四節提到的尼革夫,相信是以色列人公認的神蹟之地,因這地本來是乾旱無比的,在迦南地的南邊,屬於沙漠區域,但每年的冬天這裏都有雨水降下填滿河流,滋潤乾地,也支持了在這地流浪達四十年之久的以色列人的水源需要[1]。這些歷史不能磨滅,以色列人能歸回也讓人興奮無比,詩人好渴望這些曾經發生的事能夠再次發生,所以作出四至六節的祈禱,今天的境況雖然好像流淚撒種,把僅有的都埋下了卻未見收成,但撒種總是代表著希望,因為總是期待著收成的一天,同樣地,詩人期盼著以色列人總有回家的一天。
      「此心安處是吾鄉」,能夠回家真好,有家可歸真好。這也許是以色列人的幸福。

思想:

  1. 詩歌提到能夠回家就歡樂無比,因為「家」對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和安全感都很重要,你有一個令你嚮往的家嗎?
  2. 一個地方能成為「家」,是因其地理位置、風俗習慣、民族歷史、情感關係,還是核心價值?這對正在經歷移民潮的我們有何反思?

你的禱告:


[1] Ibid, 915.

十一月二日 (詩篇一百二十五篇)

陳郭施惠傳道

上山容易下山難?

      詩歌的開首讓人發現,錫安山和耶路撒冷就好像一個信心的標記,神的子民看見就提醒他們與神的關係,凡倚靠耶和華的,耶和華也必然堅立他們、保護他們。試想像,如果神的子民能一直停留在錫安山、耶路撒冷,享受如詩篇一百二十二篇所描述的耶路撒冷,那該多好!可是三至五節讓我們知道現實中他們要面對的,是惡人的杖、偏行彎曲道路的人,他們要防備這些人的攻擊,也要當心自己不要成為他們一份子。
      根據一些學者的資料,在被擄回歸時期,絕大部分上去耶路撒冷朝聖的人都不是有權勢有錢有地位的人,而是活在不公義之中的平民老百姓。他們的日常沒有被公平對待,正義未被伸張;好可能,他們更加需要上山聚集在耶路撒冷,在那裏重新被提醒真正掌管公義和看顧他們的是誰,以致下山回家時,就帶著新的力量和希望去過生活[1]
      上山與下山,讓我想起耶穌與門徒上山禱告的記載(路九28-36)。當三位門徒上山看見神蹟奇事、以色列人信心的標記,彼得便說:「我們在這裏真好!」可是,耶穌沒有讓他們停留在山上,他們不得不下山重新投入生活,路加福音記載,當他們一下山,就遇上一大群人來見耶穌,門徒又要開展這個在悖謬世代裏見證基督的旅程。有時候,我們也像門徒,心想能停留在山上多好,但願上山的經驗和這首詩篇,都能給我們下山的勇氣繼續生活。

思想:

  1. 我們生活中有沒有信心的標記,在我們失意困乏時,提醒我們重新振作?
  2. 在營營役役的生活中,我們有否上山的空間,下山的勇氣?

你的禱告:


[1] Nancy L. deClaisse-Walford, Rolf A. Jacobson, and Beth LaNeel Tanner, The Book of Psalms, 912.

十一月一日 (詩篇一百二十四篇)

陳郭施惠傳道

誰站你邊?誰站祢邊?

      這是大衛上行之詩,我們可以推斷這詩的背景或許與大衛王朝一開始遭遇的危難有關(撒下五17-18)[1],但無論如何,一至五節都讓我們知道寫作背景應該是個充滿危機與凶險的情景。波濤漫過、河水淹沒、狂傲的水淹沒,這些寫法與古近東文學的習慣一致,以水作比喻描述危險的場景,演繹迦南人對以色列人的威脅與吞噬。[2]但同時,詩人用了兩次「若不是」和三個「那時」表達這些只是假設的凶險場景,事實上神確是站在以色列人一方,耶和華支持以色列人、與他們同在、完全投入與以色列人的關係中,成為他們的幫助。
      所以,詩人要稱頌耶和華,因為祂保護以色列人免受迦南人的吞噬,又兩次強調他們能「逃脫」捕鳥人的羅網。詩人深知道,能成就這些不因別的,只因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雖然看不見觸不到,但卻比今天一切最厲害的武器、工具或科技更加實在,比一切所創造之物來得更真實。寫作至此,由一開始第一節只是以色列人的宣告,到最後已成為全人類的宣告。

思想:

  1. 如詩篇二十7所說,我們靠的就是我們神的名。這如何改變我們生命的重心?
  2. 上帝已應許必定保護和幫助屬祂的人,問題是,我們選擇站在上帝那邊嗎?

你的禱告:


[1] Derek Kidner, Psalms 73-150: A Commentary on Books III-V of the Psalms,436.

[2] Walter Brueggemann, The Message of the Psalms A Theological Commentary (Augsburg Publishing House, 1984),139.

十月三十一日 (詩篇一百二十三篇)

陳郭施惠傳道

被藐視的幸福?

      詩歌的描述讓我們看見一幅靜止圖畫:想像一個寧靜空間,詩人或坐或跪,抬頭專心凝視著天空,那坐在天上的主。他定睛專注仰望,等待甚麼呢?或許在等待上主的回應,因為他們正經歷被譏誚和被藐視,所以渴望被憐憫、被明白、被安慰。又或者,詩人的姿態代表他對上主的順服和倚靠,是的,面對著被藐視──被世界當垃圾──的痛苦(可能因為他們會作一些世界認為愚蠢的決定、無謂的堅持),有時也想為自己平反,但他只定睛仰望上主,深信主能成為他唯一的安慰。今日,當我們再次默想這段經文時,不難發現一個感動的事實:主耶穌基督自己也在地上承受這份藐視(賽五十三3),所以祂能明白、安慰。於是,被世界藐視瞬間成為我們的榮耀,為主的名受辱就是我們的榮幸(徒五40-41)。 
      詩人仰望上主這個景象,令你聯想起哪個聖經片段?我想起馬大與馬利亞的故事,馬利亞坐在耶穌腳前的一幕(路十38-42)。她坐在耶穌腳前,眼睛微微向上望,專心凝視著耶穌,要聽祂的道。馬大的口吻略帶藐視馬利亞的意思,但耶穌說,馬利亞已經選擇了那上好的福分。這個福分是甚麼?我相信,就是單單以神為生命的滿足,讓神成為她生命唯一的追求、倚靠和安慰。

思想:

  1. 我們對上主有否這份單純的倚靠、終極的滿足?
  2. 你曾否因「基督徒」這身份或連帶的行事為人被藐視?願你經歷從主耶穌而來的共鳴和平安,並聽見主對你說:「我喜悅你」。

你的禱告:

十月三十日 (詩篇一百二十二篇)

陳郭施惠傳道

神的家

      這是一首以耶路撒冷為主題的上行之詩,也可被稱為錫安之歌,與其他上行之詩一樣,好可能在以色列人上耶路撒冷的節期中創作(如:逾越節、七七節/五旬節、住棚節),故此開首時詩人所形容的是個喜樂一同過節的畫面。[1]
      耶路撒冷是個怎樣的地方?首先,詩人形容它被建造、連結整齊,這字在出埃及記二十六章記載會幕製造時都有使用[2],代表密不可分、合一的連結和關係;另外,詩人描述眾支派都一同頌揚耶和華的名,代表屬神的子民一同向神發出讚美頌揚;最後,以色列人在耶路撒冷設立大衛家的寶座,指神所選定的人在這裏秉公行義(參考撒下八15的形容)[3],代表這裏有神的公義。為了這個美好的耶路撒冷,詩人呼籲眾人為這地求安穩,求平安和平靜,這份平安是一種身心靈的滿足。 
      詩歌雖多次出現「耶路撒冷」一詞,但第一節和第九節都強調耶路撒冷的真正所指──耶和華的殿,在新約中,神的殿就是神的教會,屬神子民的家(林後六16、弗二21、彼前二5),這個稱呼一方面要強調神的同在,另一方面也帶領我們默想,詩歌裏所描述的「耶路撒冷」,有出現在我們生命中嗎?

思想:

  1. 今日教會也是耶和華的殿、神的教會、屬神子民的家,詩歌裏描述耶路撒冷的那三個特質適合形容堅浸嗎?你嚮往這樣的教會嗎?
  2. 「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5)今天有甚麼阻礙你實踐彼此相愛?求主憐憫幫助。

你的禱告:


[1] Ibid, 881.

[2] Derek Kidner, Psalms 73-150: A Commentary on Books III-V of the Psalms. (London:Inter-Varsity Press,1973), 433.

[3] Nancy L. deClaisse-Walford, Rolf A. Jacobson, and Beth LaNeel Tanner, The Book of Psalms, 901.

十月二十九日 (詩篇一百二十一篇)

陳郭施惠傳道

終極的保護

      相信這首詩篇大家都耳熟能詳,為它創作的詩歌也有很多,你可曾細味當中的權能與恩典?
      當詩人抬頭看見眾山,不論那些山代表不同神明,代表宏偉,還是代表高深莫測的隱秘事,詩人都認定,他一切的幫助都不是從眼前的這些獲得,而是唯獨從那超越這一切、創造山峰和天地的耶和華所得。
      如何得到幫助呢?經文六次出現「保護」(šāmar)這字,原文的意思比中文翻譯的字詞更動態[1],上主不只是把我們放在一個地方安置好保存好這麼簡單,而是好像小孩學行時父母所作的角色,在旁指引、看顧,也會抵擋甚至移除一切危害我們的東西。這不代表我們就能一帆風順、事事順利,經文讓我們看見,傷害我們的環境仍然存在,只是神必定保護我們在祂的懷抱中,祂是最強大的盾牌。詩歌甚至提到白日和夜間、太陽和月亮,兩對極端的事物囊括一切,代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能傷害我們。到最後,耶和華對我們的保護更是超越空間時間,「耶和華要保護你,從今時直到永遠」。 

      我們究竟是誰,這個滿有權能的創造主竟會如此關心我們微細的需要,如此恩待我們?

思想:

  1. 回顧過去,你曾體會創天造地的耶和華神在你未懂之先已經看顧保護你嗎?
  2. 思想三樣你特別害怕的事情,然後反覆誦讀這詩篇。

你的禱告:


[1]  Nancy L. deClaisse-Walford, Rolf A. Jacobson, and Beth LaNeel Tanner, The Book of Psalms. NICOT. (Grand Rapids,MI:Wm. B. Eerdmans Pub., 2014), 896-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