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一日 (第3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二十章

1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天還黑的時候,抹大拉的馬利亞來到墳墓,看見石頭已從墳墓挪開了,2就跑來見西門‧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裏把主移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哪裏。」3彼得和那門徒就出來,往墳墓去。4兩個人同跑,那門徒比彼得跑得快,先到了墳墓,5低頭往裏看,看見細麻布還放在那裏,只是沒有進去。6西門‧彼得隨後也到了,進了墳墓,看見細麻布放在那裏,7又看見耶穌的裹頭巾沒有和細麻布放在一起,是另在一處捲著。8然後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也進去,他看見就信了。9他們還不明白聖經所說耶穌必須從死人中復活的意思。10於是兩個門徒回自己的住處去了。

      耶穌復活了,即是七日的第一日,我們今天所說的禮拜日,自第四世紀已開始了這個傳統。
      話說不計猶大,耶穌另外那十一個門徒,沒有一個比抹大拉的馬利亞更早來到墳墓那裡。她愛主比「彼得和耶穌所愛的那門徒」更甚吧!而那「比彼得跑得更快,先到了墳墓」的「那門徒」,他一樣愛主比彼得更甚吧!我們都熟悉後來的那一段記載,就是耶穌對彼得發出的「愛的三問」。
      不過,彼得在此似乎比「那門徒」略為不被強調,被強調的是那「先到墳墓的那門徒」。他先到了,不過讓彼得先進去,然後自己才進去。作者這才說,「他看見就信了」。信甚麼呢?第二十章的最後一句說:「但記載這些事是要使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並且使你們信他,好因著他的名得生命。」不過,「他們還不明白聖經所說耶穌必須從死人中復活的意思」(二十9)。換句話說,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從一開始便給予的教導:祂就是生命的源頭(一4;二21-22;三14,15,36;四13;六35,53-58,63;七38;八12;十9-10);十一25等等)。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十一25)。
      由於暫時還不明白耶穌復活的事,他們便回到自己的住處了。
      今天,我們明白主已復活,也信將來自己必復活。既已經不怕死亡的威脅,我們有沒有因此而對如何活在世上,有嶄新的體會呢?還是自己被動的等待將來死後的復活?你覺得主希望我們在世上該以怎麼樣的態度活著呢?

十一月二十日(第3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

38這些事以後,亞利馬太的約瑟來求彼拉多,要把耶穌的身體領去。他是耶穌的門徒,只因怕猶太人,就暗地裏作門徒。彼拉多准許了,他就把耶穌的身體領走。39尼哥德慕也來了,就是先前夜裏去見耶穌的那位,他帶著約一百斤的沒藥和沉香。40他們照猶太人喪葬的規矩,用細麻布加上香料,把耶穌的身體裹好了。41在耶穌釘十字架的地方有一個園子,園子裏有一座新墓穴,是從來沒有葬過人的。42因為那天是猶太人的預備日,而那墳墓又在附近,他們就把耶穌安放在那裏。

      「這些事以後」(Meta de tauta),原文裡有個「但」或「而」或直接從略便可,在含義上就是緊接著以上所說的這些事以後,最直接的可以指關乎為耶穌收屍前前後後的事以後,或更遠可指關乎耶穌被大祭司審訊又歷經彼拉多的審問和被釘上十字架等等過程之後,有尊貴議員身分的亞利馬太(可十五43),不避諱而挺身而出。所謂議員,指的應該是猶太公議會的議員。這議會由大祭司、祭司長、法利賽人、長老、文士等人組成。所以,他的挺身而出,或許會被議會的其他成員標籤,當然他的身分使他較容易趨前向彼拉多作出請求。
      尼哥德慕帶來細麻布,是上等的裹屍布,象徵著死者的尊貴,也是義人所當得的。他帶來的香料(沒藥和沉香)更是極為奢侈,分量相等於一個猶太人的王配得的,價值是先前馬利亞給耶穌所用的香膏的一百倍(比較十二5)。 先前他只敢在夜裡來見耶穌,先前他猜想耶穌是從上帝那裡來的;如今他在眾人面前膏抹他如同膏君王,如今他相信他是那義者。
      先前、如今,約伯記裡有一句名言:「從前我風聞有你,如今我親眼看見你。」我們的生命,我們的眼光,不論看的是自己的過去,或時代的瞬息萬變,不能失去據點。要不然,生命便無法整合,會迷惘,會憤恨,會失落。尼哥德慕看見耶穌,而約翰福音的作者看見他,也把他記在他的敘事裡。尼哥德慕走上前去為耶穌安葬,要面對的是同僚們背後耳語和壞話,他們更可能會邊緣化他,孤立他。他在公議會裡的地位會消退,他發的言會被有意無意忽略。然後,他可能便消失了。但約翰福音的作者記得他,就好像過去以色列群體記得一些先知,雖然這些先知在其同時代時是富爭議性的,是被輕看和遺忘的。
      如果亞利馬太的約瑟和尼哥德慕所行的是對的,那麼我們也該問,自己今天有沒有為正確的事獨排眾議?有沒有為正確的事勇敢走出來?到底我們只在乎do things right(把事做好)還是do the right things(做正確的事)?
          

十一月十七日 (第3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

31因為這日是預備日,又因為那安息日是個大日子,猶太人就來求彼拉多叫人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搬走,免得屍首在安息日留在十字架上。32於是士兵來,把第一個人的腿,和與耶穌同釘的另一個人的腿,都打斷了。33當他們來到耶穌那裏,見他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他的腿。34然而有一個士兵拿槍扎他的肋旁,立刻有血和水流出來。35看見這事的人作了見證—他的見證是真的,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好讓你們也信。36這些事發生,為要應驗經上的話:「他的骨頭一根也不可折斷。」37另有經文也說:「他們要仰望自己所扎的人。」

這是安息日前的那一日,安息日一到,就甚麼工都不可做了。所以替耶穌收屍的事,也要及早辦妥。收屍的記載突然注意起細節來,就是耶穌的骨頭有沒有被打斷,並肋旁是否被扎。即是,士兵因發現耶穌已斷了氣,就省下那可加速耶穌死亡的舉動。然後,其中一個士兵則是拿槍扎他,既有血和水流出來,證明已死。不過,一個生物學或醫學上的驗證,在作者心裡所想卻不只如此。兩段經文浮現於他心中。

在此,我們視作者和約翰福音中兩處經文中所反映的「見證人」是同一人(學術上的討論在此就姑且略過)。首先是出現於本段經文其中一節所說:「看見這事的人作了見證——他的見證是真的,他知道自己所說的是真的——好讓你們也信」(十九35)。最後,在全書結束前最後第二節說到:「這門徒就是為這些事作見證、並且記載這些事的,我們知道他的見證是真的」(廿一24)。事實上,在約翰福音裡,作見證的還有施浸的約翰、耶穌自己、聖靈、父上帝、聖經、撒瑪利亞婦人,耶穌要呼籲門徒要為他作見證。這裡所指的不只是我們一般所說的「有好的見證」,即是在行為上不犯罪,而是為真理、為真相、為上帝所作的、正確的事作見證。

在耶穌屍首所取下之際,作者見證的是個義人。關於骨頭不折斷的話,他引述自詩篇所說:「義人多有苦難,但耶和華救他脫離這一切,又保護他全身的骨頭,連一根也不折斷」(詩卅四19-20)。關於刺穿他肋旁的話,作者用來印證他們所扎的乃是上主。這是引自撒迦利亞書的話,經文中的「我」,就是以第一人稱稱呼自己的上主。主上帝說:「我要將那施恩與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那位。他們必為他悲傷,如喪獨子,又為他哀哭,如喪長子」(亞十二10)。

誠摯希望我們也和作者一樣,引經據典也好,現場報導也好,為的是為真理、為真相作見證。真正的問題,我們如何知道甚麼是真理、甚麼是真相呢?在此所考驗我們辨識的能力。辨識,不是單憑感動或以訛傳訛的話,也不是不經考驗的想法。由於人心之詭詐、自欺、懶惰,在思想、情感上的薄弱,在聖經的話語上沒有穩健的根基,不長期操練則無法養成。然而,我們可以肯定,這樣的操練是屬靈的,也是教會不可或缺的。

十一月十六日 (第3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

28這事以後,耶穌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29有一個盛滿了醋的罐子放在那裏,他們就拿海綿蘸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嘴邊。30耶穌嘗了那醋,說:「成了!」就低下頭,斷了氣。

      「這事以後」(meta touto)或「這些事以後」(meta tauta),這樣的用詞在約翰福音裡出現了十二次(二12;三22;五1;五14;六1;七1;十一7;十一11;十三7;十九28;十九38;廿一1),這是第十次。最後一次就是在提比哩亞海向門徒顯現的那一段記載。基本上,所有耶穌要做的事,都已經做完了。
      作者說,耶穌為了「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這裡,作者可能回應著詩篇裡的話:「他們拿苦膽給我當食物;我渴了,他們拿醋給我喝」(詩六九21)。確然,那些士兵拿海綿蘸了醋給他嘗。若我們用心再品讀同一首詩前兩句:「你知道我所受的辱罵、欺凌、羞辱;我的敵人都在你面前。辱罵刺傷我的心,使我憂愁。我指望有人體恤,卻沒有一個;指望有人安慰,卻找不著一個」(詩六九19-20)。可以更感受到耶穌所受的苦,但作者似乎無意刻劃耶穌的苦,反而是表明他知道一切所發生的,都是他看著必要發生的事,正如他看猶大的出賣也是必然的。
      同一首詩篇裡另說到:「因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並且辱罵你的人的辱罵都落在我身上」(詩六九9)。上半句先前便被引述於潔淨聖殿的一幕。沒錯,他就是那殿。如果作者有意首尾呼應,「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把它重建」(二19)。這樣的前後呼應也同樣出現在上一段(我們已指出),就是耶穌的母親出現在主耶穌顯出第一個記號的那一幕,對比於母親出現於耶穌掛在十字架的一幕。 
      「成了!」如果說得榮耀時候就是這一刻,我們也想到拉撒路復活的記號(神蹟)。成了,預示著三天後的復活。沒有酒了,預示著水變為酒。從向母親並一班婦女告別,一點的叮嚀;不過,更深含義的是祂所說:「耶穌對她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十一25)。這也是我們一般聚在彌留的親人床邊之際,心裡所存的盼望。
                                            

十一月十五日 (第3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

25站在耶穌十字架旁邊的,有他的母親、姨母、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26耶穌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27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從那刻起,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裏去了。

早前我們已一再提起,「他一向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十三1)。屬他的人也包括這裡所提的他自己「母親、姨母、革羅罷的妻子馬利亞,和抹大拉的馬利亞」吧!親眼目睹遭遇羞辱的兒子,作為母親的馬利亞,心裡是甚麼滋味呢?猶記得在迦拿那婚宴上,酒用完了,馬利亞還半催半求的和耶穌說人家酒用完了,彷彿這關耶穌的事,或說是她期待耶穌施行些甚麼特別的作為出來。結果耶穌回答她說:「母親,我與你何干呢?我的時候還沒有到。」我們如今當然知道,他所說的時候是甚麼意思。就第一個層面而言,那是指他被釘死之事,再者也可以是復活的事。

我們不能確定當時馬利亞是否知道耶穌說的是甚麼意思。不過,她的表現也是非比尋常。她彷彿是藉著行動,半逼半推的要耶穌顯出他的作為來。她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吧。」我們都知道事情的結果,那就是耶穌變水為酒。作者寫道:「這是耶穌所行的第一個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了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參二1-11)。

變水為酒是祂顯出榮耀的時候。更玄的是,如此被掛在十字架的祂,也是將得榮耀的時候的祂。

在這尾聲中,耶穌把母親交給他所愛的門徒。不論這門徒真正的身分是誰,我們猜想他有可能就是最初跟隨他的其中一人(另一人是安得烈)(參一35-40)。

      耶穌即將得榮耀,對門徒而言,那是他的離去嗎?這也是「道別講論」(約十四~十七)該再在我們心裡響起的時候;是的,至少對我們而言是如此。「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哪裏」(十四2下-3)。「我要求父,父就賜給你們另外一位保惠師,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十四16)。「我不會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裏來」(十四18)。這一些話,要叫我們知道祂得榮耀(死),是叫我們得生命(聖靈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榮耀。父在我們裡面,父就是生命的源頭,祂既在我們裡面,榮耀在也我們身上了。 
      這一個時刻,輕輕的碰觸你的胸膛做十次的深呼吸,每一次都默默地體察聖靈在你裡頭,主在你裡頭。願祂的榮耀向你顯現。

十一月十四日 (第3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

17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希伯來話叫各各他。18他們就在那裏把他釘在十字架上,還有兩個人和他一同被釘,一邊一個,耶穌在中間。19彼拉多又寫了一個牌子,釘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20有許多猶太人念這牌子,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靠近城,而且牌子是用希伯來、羅馬、希臘三種文字寫的。21猶太人的祭司長就對彼拉多說:「不要寫『猶太人的王』,要寫『那人說:我是猶太人的王』。」22彼拉多回答:「我寫了就寫了。」 23士兵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以後,把他的衣服拿來分為四份,每人一份。他們又拿他的內衣,這件內衣沒有縫,是上下一片織成的。24他們就彼此說:「我們不要撕開,我們抽籤,看是誰的。」這要應驗經上的話說:「他們分了我的外衣,為我的內衣抽籤。」士兵果然做了這些事。

有別於對觀福音,這裡沒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替他背起沉重的十字架。作者說:「耶穌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出來」,一直走到「髑髏地」,那等於是說死亡之地。這一刻,我們或許不知不覺之中已經遺忘,死亡正是耶穌得榮耀的時候。

耶穌被釘的罪名是「猶太人的王」,這算是一種羞辱吧! 用希伯來、羅馬、希臘三種語文公告,如詔告天下一般。這顯然不是祭司長所樂於見到的,所以馬上請彼拉多更正為「那人說:我是猶太人的王」,但彼拉多卻說:「我寫了就寫了。」將錯就錯,卻成了事實。耶穌本來就是猶太人的王。

榮耀和羞辱對比,我們知道耶穌視此時此刻為得榮耀的時刻,可是,現實裡士兵卻拿他的內衣來抽籤,不是他們想要他的衣服,而是為了羞辱。作者明白這小小插曲的意義是甚麼,就是要應驗詩篇二十二篇十八節所說。其實何只十八節,十六節說:「犬類圍著我,惡黨環繞我;他們扎了我的手、我的腳。」詩人心裡的感歎不也一樣預示著耶穌的遭遇。再說,我們若認識這種對舊約的迴響,我們還應該把詩篇二十二篇全篇讀一遍,詩人感歎自己被上主遺棄,被人嘲笑的苦況。

或許,就讓我們翻到這一篇詩篇裡去感受詩人的心情。反之,我們也可以想像我們的恩主既也如詩人所描繪般落魄不堪,必同樣可以體會我們各樣被人數落、打臉、忽視、踐踏的經歷。

你的人生有相似的遭遇嗎?這可以被視為你生命的熬煉嗎?就像人被放在爐裡熬煉一般。更美的或許是,你知道主在這些事上也與你同在。誠如作者所說,祂在你裡面,你也在祂裡面。

十一月十三日 (第3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九章

12從此,彼拉多想要釋放耶穌,無奈猶太人喊著說:「你若釋放這個人,你就不是凱撒的忠臣。凡自立為王的就是背叛凱撒。」13彼拉多聽見這些話,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叫「鋪華石處」,希伯來話叫厄巴大,就在那裏坐堂。14那日是逾越節的預備日,約在正午。彼拉多對猶太人說:「看哪,你們的王!」15他們就喊著:「除掉他!除掉他!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對他們說:「要我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嗎?」祭司長回答:「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16於是彼拉多把耶穌交給他們去釘十字架。他們就把耶穌帶了去。

猶太人一心一意要置耶穌於死地,而作為羅馬帝國所派來管轄他們的,反而是被動的成為劊子手。猶太人不是想要自立嗎?如今欲加罪於耶穌,卻反過來在政治上自宮,像是表示自己是不會反抗羅馬的,而心懷不軌的是耶穌。自己表忠之餘,還「跣」彼拉多不是忠臣。

表忠的姿態,是上下一心的。彼拉多不想被扣上莫名的罪名,便坐堂開審耶穌,仍是說:「看哪,你們的王!」極具諷刺之意。猶太人大聲喊道:「除掉他!除掉他!把他釘十字架!」一來一往,一問一答,活像做戲,按對白照演。彼拉多再補問一句:「要我把你們的王釘十字架嗎?」彷彿完全失去民族尊嚴,也忘了全民矢志復興,脫離羅馬統治的願景,祭司長回答:「除了凱撒,我們沒有王。」其實,從祭司長口中而出的,應該是:「除了上主以外,我們沒有別的主。」結果,反倒是彼拉多把耶穌──他們的主,交給了他們帶去釘十字架。

為甚麼祭司長如此狠下心,似乎不除掉耶穌心裡便不得安息呢?我們是否有時候也會有此被心魔捆綁不得自由的情形呢?祭司長原是上帝所揀選的子民中負責貫徹摩西律法的一班人,照理說是最明白上帝心意的。可是,此時此刻,卻是一不做、二不休,非得把耶穌釘死十字架不可。

這一些日子裡,有甚麼心思意念纏繞著你?或許不是你,而是你觀察到的人好像搭上了罪惡心思的過山車。請靜下心來,為自己或為你心中想到的這人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