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二日 (第9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四章

1「你們心裏不要憂愁;你們信上帝,也當信我。2在我父的家裏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

3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裏去,我在哪裏,叫你們也在哪裏。4我往哪裏去,你們知道那條路。」5多馬對他說:「主啊,我們不知道你去哪裏,怎麼能知道那條路呢?」6耶穌對他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7既然你們認識了我,也會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就認識他,並且已經看見他了。」 8腓力對他說:「主啊,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9耶穌對他說:「腓力,我與你們在一起這麼久了,你還不認識我嗎?看見我的就是看見了父,你怎麼還說『將父顯給我們看』呢?10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你不信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而是住在我裏面的父在做他的工作。11你們要信我,我在父裏面,父在我裏面;即使不信,也要因我所做的工作信我。12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做的工作,信我的人也要做,並且要做得比這些更大,因為我到父那裏去。13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甚麼,我必成全,為了使父因兒子得榮耀。14你們若奉我的名向我求甚麼,我必成全。」

      耶穌說要為他們預備地方,他說「在我父的家(ē oikia tou patros mou)裏有許多住處(monai)」。他可能使用猶太甚至希臘的傳統指死亡,甚或是死後的一個永恆居所。但他真的指死後的生命嗎?他要表達的是更豐富的意思。這在接下來兩、三章的經文裡會繼續向我們展示。
      另外,關於這一句,首先「我父的家」使我們想到第二章潔淨聖殿的一幕(二14-22),是作者總共用了三個和聖殿相關的詞,先後為「聖殿」(hieron)、「家」(oikos) 和「殿」(naos) ,前者指的是外院,中間的「家」在當時或聖殿完成後的猶太教裡也用以指聖殿,至於後者指的乃是至聖所。
      住處(monē)和聖經「住」(menō)是同一個字的名詞和動詞,後者會在下一章重覆出現,相信可以和這裡相呼應。耶穌雖說到父那裡預備住處,但那住處是在哪裡呢?是一個空間嗎?耶穌說,他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他,「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十四6)。父那裡在哪裡呢?就是第十節所說「我在父裡面,父在我裡面」以及下一章所說住在主裡面,也就是住在父裡面所揭示的意思。為門徒預備住處,可以說是好讓他們住在父裡面。
      我們習慣把「道路、真理、生命」這句話騎劫了,視之為一種基督教排他論,即是說除了信耶穌,別無拯救的意思;可是,這樣也剝奪了一個可能更加反映舊約語境下的含義。道路,有以賽亞書所指被擄的以色列民回去錫安的大道的含義(參約一23;另參賽卅五8;四十3;四十二16,19:四十九11;五十七14;六十10;又比較十九23;五十一10)。另外,從智慧傳統來說,律法書本就被演繹為訓示、教導,以至有人生的道路、生活的方式的含義,故此可以指公義和智慧之道。[1]按如此意義來看待「道路」一詞,「真理」譯為真實和信實更能反映希伯來文語境的含義。這樣一來,加上「生命」,三者反映的是上帝的性情,也是人子耶穌的生命特質,正如一章十四節所說的「有恩典、有真實⁄信實」。若是如此,我們乃是藉著有分於這位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而能臨近上帝,住在祂裡面。事實上 ,只要真正的認識了主耶穌,就是認識了父上帝。既是認識,也就是看見祂了(十四7)。
      簡單來說,回到錫安,即是回到聖城耶路撒冷;同時也是回到律法的真諦裡。用新約的話說,就是回到主跟前,即回轉來到生命的源頭。主說:「我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63)。話說耶穌所說的,門徒顯然不明白。所以腓力才對主說「主啊,將父顯給我們看,我們就知足了。」我們是否也像腓力一樣呢?我們是否已經和主在一起多年了,卻是不認識祂,是否心中仍然說著,哪一天我們離開世界以後,必要見祂。事實上,我們若認主耶穌,已是看見了父。可是,主現今對門徒的心情是,他將要離開(所以他之後說,他要求父差遣聖靈來)。
      接下來他說:「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不是憑著自己說的,而是住在我裏面的父在做他的工作」(十四10)。乍聽之下,實在不明白為何說耶穌所說的話是父「在做他的工作」。耶穌的意思是,他遵行父的旨意,叫人藉著他得以認識父就是做祂的工作了;並且不是他自己在做,而是父藉著他在做(參六28-29)。所謂的在他裡面,是一個隱喻,是以空間的觀念來說明一種抽象的關係。在約翰福音裡,水和靈和生命都是用來相互詮釋的;若是加以留意,就能看見這些都是流動的。如果說耶穌生命的水和靈流進了父裡面,或說父的生命的水和靈流向了子,這些都是借用了水和靈和生命的流動的意象。這是非常簡單的概念,用廚藝的概念來說,就像是把水和油和麵粉摻和在一起。俗語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讓我們現在就靜下心來咀嚼所明白的(所未明白的可留待日後),停留於所體會的,讓主的話進入你的心中,也想像自己好像走在耶穌這道路上,又想像自己是看著他的臉,在祂臉光中,或想像祂就是那道河、那道水流,流進了父的生命裡。這時候也讓祂並父上帝在你裡面,浸沐於祂的愛中。


[1] Craig S. Keener, The Gospel of John: A Commentary – 2-Volume Set (Peabody, Mass, 2005), 940.

十月十一日 (第8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

36西門‧彼得問耶穌:「主啊,你去哪裏?」耶穌回答:「我所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我去,以後卻要跟我去。」37彼得對他說:「主啊,為甚麼我現在不能跟你去?我願意為你捨命。」38耶穌回答:「你願意為我捨命嗎?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雞叫以前,你要三次不認我。」

      彼得啊,你想去哪裡呢?他想像耶穌要去哪裡呢?彼得感受耶穌像是在道別。但耶穌明明的對他們說:「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十三33下)。在彼得的追問之下,耶穌說彼得「現在不能」去,但將來卻要去。彼得卻言之鑿鑿的說:「我願意為你捨命。」
      彼得不知道耶穌即將去死,不明白為甚麼他現在不能隨耶穌而去,不過,一貫熱血的他,不假思索的一句「我願意為你捨命」,後來竟然成真。早期教會傳統認為彼得為主殉道而死。這就應驗了以下這句耶穌的話:「『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輕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耶穌說這話,是指彼得會怎樣死來榮耀上帝」(廿一18-19)。約翰福音成書的時候,彼得應早已殉道。
      彼得不知道自己將來會殉道,更沒有想到自己會不認主。作者把這一段話一併記載在耶穌預告猶大會出賣他的同一幕,似乎暗示著同樣被預告會否認主的彼得,也只是百步和五十步之別。不過,作為對比,一個是心術壞了,一個卻是意志薄弱。後來,前者還要影響著後者。
      一個人物,一個初期教會舉足輕重的使徒,在約翰福音作者的敘寫下如此出現,反映第一世紀教會群體如何記憶這位使徒。先是言之鑿鑿,臨危意志薄弱,終離出賣恩主一步之距,復在被問「你愛我嗎?」之後,作者路加敘述他被聖靈充滿後的勇敢,最後人追憶的是他為主殉道。我們今天也活在教會的實景裡,活在群體的記憶中,別人會如何追憶我們呢?

十月十日 (第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

31猶大出去後,耶穌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上帝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32如果上帝因人子得了榮耀,上帝也要因自己榮耀人子,並且要立刻榮耀他。33孩子們!我與你們同在的時候不多了;你們會找我,但我所去的地方,你們不能去。這話我曾對猶太人說過,現在也照樣對你們說。34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35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先前我們已約略帶出約翰福音有關榮耀的講論。今天再次細心的咀嚼。耶穌說誰得了榮耀呢?一是人子,二是上帝。然後他進一步說明,上帝是因人子得榮耀,因此祂也要因自己榮耀人子,即是說人子是因上帝得榮耀。耶穌強調說,上帝「要立刻榮耀他」。即是說,這一刻快到了;因此他才對門徒們說:「我與你們的時候不多了。」

上帝和人子為何要叫對方得著榮耀呢?一般的共識是,約翰福音說到耶穌得榮耀的時候,就是他被釘死十架的時候。這樣,這件事是如何使得上帝榮耀人子,而人子又如何榮耀上帝的呢?我們知道一章十四節提到「道成了肉身,住在人中間」的住字根和帳幕相同,就是出埃及記裡帳幕的意象,上帝之榮耀顯現在帳幕裡,在於大祭司代表以色列所獻的祭蒙悅納。這個含義響應著施浸約翰的話說:「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的罪的!」(一29;這一句話在對觀福音裡沒有出現)。同樣在出埃及記裡對於耶和華如何得榮耀的記載,一併出現在祂要在法老的全軍、戰車和戰車長身上得榮耀(出十四4,17,18)。這一幕說的是法老的軍隊要被淹沒在紅海裡。再者如果說以賽亞書一直是福音書背後或明或暗的參照的話(對觀福音明顯引述,約翰福音則暗暗地側引),我們可以聯想到一句相關經文是其中一首「僕人之詩」裡的一句:「你是我的僕人以色列;我必因你得榮耀」(賽四十九3)。

以色列民本就是上帝的僕人,以賽亞書四十九章裡受差遣那位僕人和以色列民交織,且引述其中兩節說:現在耶和華說話,他從我出母胎,就造我作他的僕人,/要使雅各歸向他,/使以色列聚集在他那裏。/耶和華看我為尊貴,/我的上帝是我的力量。/他說:「你作我的僕人,/使雅各眾支派復興,/使以色列中蒙保存的人歸回;/然而此事尚小,/我還要使你作萬邦之光,/使你施行我的救恩,直到地極」(賽四十九5-6)。這位僕人,如果也是那位五十三章的受苦僕人,我們對得榮耀會有更豐富的想像和領悟。

藉著把自己完全交給上帝,把自己的命交出來,人子榮耀了上帝,上帝因此得著榮耀,戰勝了世界(由法老所象徵)。在此我們無法把所有出現於有助推論的經文列出,但重要的是指出,父在子裡面,子在父裡面的那一重關係,是一種相互把自己的生命交付對方的生命,那樣的關係是愛的關係。耶穌說:父愛子,已把萬有交在他手裏」(三35)。「父愛子,將自己所做的一切事指示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給他看,使你們驚訝」(五20)。甚麼是更大的事呢?或許指的是藉著子叫眾人都得生命,並且將來要復活。耶穌又說:「因為父怎樣自己裏面有生命,也照樣賜給他兒子自己裏面有生命,並且賜給他施行審判的權柄,因為他是人子」(五26-27)。 是的,「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一向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十三1)。從為門徒洗腳,到預示猶大出賣他,他預備著門徒如何效法他,要彼此服事、彼此相愛。如果說出埃及記記載了上帝頒佈給以色列民祂的誡命(命令),在此可以說誡命的總綱就是愛。耶穌對門徒,也同樣對我們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彼此相愛。你們若彼此相愛,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十三34-35)。

十月九日 (第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

21耶穌說了這些話,心裏憂愁,於是明確地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出賣我。」22門徒彼此相看,猜不出他說的是誰。23門徒中有一個人,是耶穌所愛的,側身挨近耶穌的胸懷。24西門‧彼得就對這個人示意,要問耶穌是指著誰說的。25於是那人緊靠著耶穌的胸膛,問他:「主啊,是誰呢?」26耶穌回答:「我蘸一點餅給誰,就是誰。」耶穌就蘸了一點餅,遞給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27他接了那餅以後,撒但就進入他的心。於是耶穌對他說:「你要做的,快做吧!」28同席的人沒有一個知道耶穌為甚麼對他說這話。29有人因猶大管錢囊,以為耶穌是對他說「你去買我們過節所需要的東西」,或是叫他拿些甚麼給窮人。30猶大受了那點餅以後立刻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

      有人要出賣主了,但沒有人知道是誰。現實裡,我們可以作種種的猜想。但人的動機,本來就是隱藏的;人的隱情,誰人知曉。除了察顏觀色有助於我們看出人事的端倪,但背後交織著的各種交易和權力利益的輸送,恐懼和控制、虛假的安全感和組織的假我,這一切有誰能真正看穿呢?
      我們若能看穿,也不該選擇看破紅塵般的離群索居、不問世事的獨善其身。經文邀請我們更深的回應主的呼召。
      作為讀經的人,我們都知道誰是出賣主的人,可是在局裡的、在故事裡的門徒則不然。彼得是其中一個感到好奇的,催促著主所愛的那門徒問耶穌:「主啊,是誰呢?」當下要出賣主的猶大在耶穌說「你要做的,快做吧」這話之後,便馬上離席出去了。好一個「你要做的,快做吧!」像是上了發條似的不自主的行動,像是懷了胎的私欲,不得不生出罪行(雅一15),像是議程如藥引上了腦子,不把各程序跑完就脫不了軌、下不了線、停不下來。作者的描寫是:「他接了那餅以後,撒但就進入他的心。」撒但這一個詞音譯自希伯來文,和先前出現過的魔鬼(diabolos)一詞同樣是敵擋者、敵對者的意思。
      敘事中,哪一方才是正?哪一方才是邪呢?單從撒但或魔鬼的字面意思,我們自然而然便視猶大為反方,是壞人,是出賣耶穌的人。但撒但或魔鬼的詞意是敵對、敵擋者。若從祭司長和猶太人的領袖的角度來看,耶穌也是敵擋者,猶大反而成了成功被招安的人才。猶大跟隨耶穌三年有餘,這時已經不惜放棄,因為和耶穌在一起根本無法實現他的理想,或甚至俗語說的「搵唔到食」。耶穌的願景太抽象、太遙遠。如果說,作者帶出的榮耀的神學是死亡、是捨棄生命的神學,猶大應該看不透這樣的願景。不是所有人都明白耶穌當時的心情,更不明白他的願景。
      猶大離席,是去和祭司長們商議捉拿耶穌的事,即是把耶穌的命交出去(實在諷刺,耶穌得榮耀的時候,即是把自己的命捨了的這一台生命劇的開演,他的命是猶大交出去的,和死的榮耀神學相反)。猶大交出的是別人、即他老師的命,不是自己的命。其他門徒依然單純的以為他是去辦貨,打理他們「過節所需要的東西」。因為他向來是管理他們生活盤纏的。此外,他們以為他出去是拿些食物給窮人——先前他豈不是在席上評論馬利亞為耶穌抹上極貴重的香膏說:「為甚麼不把這香膏賣三百個銀幣去賙濟窮人呢?」(十二5)表面上,他像是個好憐憫的人。
      沒有人知道猶大為何離席,他們也不知道他心懷鬼胎。只有主知道,猶大自己知道。他出去的時候,是夜間。好一個對比:早前有一位夜裡來見耶穌的尼哥德慕,他相信耶穌是從上帝那裡而來的。光照在黑暗裡,這三年以來,甚至是這最後筵席的一刻,這光豈不在猶大眼前嗎?但他卻選擇了黑夜。
      我們在每一個抉擇的當下,是否順從光?來就光呢?
                                 

十月六日 (第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

12耶穌洗完了他們的腳,就穿上衣服,又坐下,對他們說:「我為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13你們稱呼我老師,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就是。14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老師,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應當彼此洗腳。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為要你們照著我為你們所做的去做。16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僕人不大於主人;奉差的人也不大於差他的人。17你們既知道這些事,若是去實行就有福了。18我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但是要應驗經上的話:『吃我飯的人用腳踢我。』19事情還沒有發生,我現在先告訴你們,讓你們到事情發生的時候好信我就是那位。20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接納我所差遣的就是接納我;接納我的就是接納差遣我的那位。」

      揀選的問題,仍然縈繞在我們心裡。耶穌說:「我不是指著你們眾人說的,我知道我所揀選的是誰;但是要應驗經上的話:『吃我飯的人用腳踢我。』事情還沒有發生,我現在先告訴你們,讓你們到事情發生的時候好信我就是那位。」主沒有後悔自己的揀選,也不是揀選錯了。為甚麼這揀選會有這樣的結果呢?為甚麼會選上一個會出賣他的人。透過耶穌的口,他的體悟,即他引述的話「吃我飯的人用腳踢我」,來說明這事必須發生。
      我們知道耶穌所引的是大衛的詩篇。僅將其前幾節一併節錄如下:
      我曾說:「耶和華啊,求你憐憫我,/醫治我,因為我得罪了你。」/我的仇敵用惡言議論我:/「他幾時才會死,他的名幾時才會消滅呢?」/當他來看我的時候,說的是假話;/他心存奸惡,走到外邊才說出來。/所有恨我的,都一同交頭接耳議論我,/他們設計要害我。/他們說:「他有怪病纏身,/他已躺下,必不能再起來。」/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信賴、吃我飯的人也用腳踢我。(詩四一4-9)
      詩人大衛向上主禱告自己如何四面受敵,連那些本來以為是密友的,也出賣他。我們知道那和耶穌要受害毫不相干,更談不上是甚麼「彌賽亞詩篇」,承載著甚麼關於彌賽亞的含義。
      然而,就是在這當下,耶穌想起的正是這一首詩篇,若有所悟,知道自己必如大衛一樣被人出賣。他把所悟的說給門徒聽,好叫他們在事情發生之時,有所領悟。活在事件發生當下的我們,也常常當局者迷。我們一樣需要有人先給我們預早提醒說事情會如何演變、甚麼人會如何如何(若非聖靈親自點醒或提示我們),好叫我們在事發之時可以相信,可以醒悟過來,看清真相。他隨時教導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接納我所差遣的就是接納我;接納我的就是接納差遣我的那位。」光照在黑暗裡,但黑暗是否接納光?不久之前,他才對眾人說:「光在你們中間為時不多了,應該趁著有光的時候行走,免得黑暗臨到你們;那在黑暗裏行走的,不知道往何處去。你們趁著有光,要信從這光,使你們成為光明之子」(十二35-36)。
      對猶大的出賣而想起的詩篇,對門徒的叮嚀,都是在這極其傷痛的心情下而生發的。不久之前(或許那就是對觀福音裡記載的客西馬尼園嗎?),[1]他自言自語式的禱告說,「我現在心裏憂愁,我說甚麼才好呢?說『父啊,救我脫離這時候』嗎?但我正是為這時候來的。父啊,願你榮耀你的名!」於是有聲音從天上來,說:『我已經榮耀了我的名,還要再榮耀』」(十二27-28)。父如何因此得榮耀呢?我們知道這裡是主耶穌要叫父得榮耀(即他要榮耀祂),但叫父得榮耀所指的乃是被掛在十字架上的時候,同時那又是主耶穌自己得榮耀的時候(十二23;十三31-32)。這裡有相互把自己給了對方的含義,也就是喪掉生命,卻又因此得著生命的意思。
      正因如此,他為門徒洗腳。所以他問:「我為你們所做的,你們明白嗎?」我們今天如何當老師呢?主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稱呼我老師,稱呼我主,你們說的不錯,我本來就是。」他沒有諱言不認自己就是主。可是既是主,又是老師,他尚且為門徒洗腳。其中一個將要出賣他,另一個將要否認他三次,其他的都將鳥獸散。即使如此,他為他們示範,作他們的榜樣,為他們洗腳。他說:「為要你們照著我為你們所做的去做。」主實在只呼召我們跟隨祂。「主啊,這個人怎樣呢?」(和合本譯:「這人將來如何?」)這是此福音書結尾之處彼得問主的話。這人將來如何,主反問彼得說:「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
      我們該如何跟隨祂呢?為對方洗腳吧!即使他是出賣你的人。如果我們看清主所說的自己得榮耀並榮耀了父這話的意思,就是把自己的命捨了,把自己捨了,不是為甚麼高言大義,而是為對方、為彼此捨了。這是主的呼召。

[1] 和對觀福音不同之處還有,這裡沒有說只有彼得、約翰和雅各和他在一起,而是「眾人」。

十月五日 (第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十三章

1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一向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2晚餐的時候,魔鬼已把出賣耶穌的意思放在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心裏。3耶穌知道父已把萬有交在他手裏,且知道自己是從上帝出來的,又要回到上帝那裏去,4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5隨後把水倒在盆裏,開始洗門徒的腳,並用束腰的手巾擦乾。6到了西門‧彼得跟前,彼得對他說:「主啊,你洗我的腳嗎?」7耶穌回答他說:「我所做的,你現在不知道,但以後會明白。」8彼得對他說:「你絕對不可以洗我的腳!」耶穌回答他:「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9西門‧彼得對他說:「主啊,不僅是我的腳,連手和頭也要洗!」10耶穌對他說:「凡洗過澡的人不需要再洗,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11耶穌已知道要出賣他的是誰,因此說「你們不都是乾淨的」。

      進入榮耀之卷,作者要向我們述說的是耶穌如何被賣。那是逾越節前發生的事,是最後的那一週,「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晚餐之時,「魔鬼(diabolou)已把出賣耶穌的意思放在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心裏。」其實魔鬼一詞,原文(diabolos)有敵對者、誹謗者的意思。我們也可以用喻意的方式理解。猶大這門徒對於耶穌,已感厭棄,早有異心。為何偏偏是這時他下定決心要出賣耶穌呢?作者指出那是因為「時候到了」。
      對於時候,我們中國人有一種「審時度勢」的文化,看著局勢的發展,也常帶著這樣的眼光。可是,歷史常超越常規,事情若非按人所期望的時間發生,也不按人的計劃按時出現,所期望遲遲未現,或好事多磨,不然就一再以人意催生。然而,在毫無意料之際,意想不到的局面卻又諷刺的乍然出現。不過,耶穌知道自己離世的時間快到,既是看見四周的人與事,心中自然有數。
      然而,這些屬耶穌的人,他就愛他們到底。是的,他知道當中猶大要出賣他了。可是豈只是猶大,其他人也好不到哪裡去。彼得更於不久之後三次否認他。正是在這當際,他竟然「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裏,開始洗門徒的腳,並用束腰的手巾擦乾。」洗到彼得的時候,他不許耶穌。正如對觀福音裡提到,彼得不許耶穌說自己將要受難而責備耶穌。這裡主是溫柔的,沒有反過來責備他。而是說:「我所做的,你現在不知道,但以後會明白。」明白甚麼呢?被賣在即,卻為門徒洗腳,因為他們是屬他的,因為他愛他們到底。所以他才對彼得說:「我若不洗你,你就與我無份了。」因為是屬他的,所以與他有份。在愛裡,就有份了。
      彼得不明白耶穌的意思,還要耶穌把他的頭、手都洗了,因為他想:不只是腳吧,最好是全身都洗乾淨。我們是否也一樣如是想呢?一貫的不明白主的心。耶穌是借用洗的隱喻,說明一顆清白的心。可是,他特別點出:「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即有人沒有那麼清白。可是主是否也一樣愛他?並且愛他到底?是否沒有後悔起初的揀選(六70;十三18)?我們或許永遠也無法完全知道這答案。反之,我們撫心自問:我是蒙愛的嗎?主是按著我的本相揀選我、愛我?還是按著祂的大愛和旨意揀選我、愛我?

十月四日 (第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一章

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15約翰為他作見證,喊著說:「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先於我,因為在我以前,他已經存在。』」16從他的豐富裏,我們都領受了恩典,而且恩上加恩。17律法是藉著摩西頒佈的;恩典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來的。18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在父懷裏獨一的兒子將他表明出來。

      好一個道成了肉身。我們不是活在作者寫作的那時代,當時有人相信肉身是無用的,只有靈魂才是永存的。不過,今天也有人可能因相信「靈魂得救」,所以誤以為只有靈魂才重要。
      起初上帝創造了人,這有生命氣息的人,也是有肉身活在世上的人;但卻不只有肉身。道,成了肉身。先前說:道是神聖的,是與上帝無可區隔的,也不是獨立於祂的存在。這完全超越了人的思考和想像,上帝如何成肉身呢?我們經歷過人肉身的生老病死。生固然喜悅,但從懷孕到生產,生產前的陣痛或幾經痛苦才把嬰兒誕下。老,漸漸地老去;直到體能下降,體驗不能熬夜;乍現老花,白髮如斑;皺紋掛於額上與眼角,皮膚失去了彈性;打球運動體能不濟恢復緩慢,或行路突感膝蓋無力而疼痛。病比以前多了,恢復比以前慢了;被確診是這是那的重病或癌症了。原來死亡是那麼的近。
      祂,竟然成了肉身。更重要的是,「住在我們中間」。此處的「住」(eskēnōsen),原意是帳幕。這叫我們聯想到出埃及記中上帝的榮耀顯現於會幕中的至聖所之處。啟示錄的作者說:「看哪,上帝的帳幕在人間!他要和他們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上帝要親自與他們同在」(啟廿一3)。在此作者又說:「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在此,真理也可譯為真實或信實(truthfulness/faithfulness)。我們若明白新約作者用的雖是希臘文,但其思想方式總是帶著希伯來文的特色。若以舊約的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對照希伯來文聖經,會發現希臘文的真實⁄真理(alētheias)和信實(pistis)源自同一個希伯來字。並且,這些表達上帝屬性的希伯來文字詞,都是關係用語。所以,說到這道之成為肉身,乃是表明上帝自己,與其說是「恩典與真理」,倒不如說是「恩典與真實/信實」,彰顯著上帝自己的榮耀,正如上帝在西乃山上、在會幕裡顯出祂的榮耀一樣。「住在我們中間」,祂既為名詞的會幕(第二章的殿),也是動詞的「住」(skēnoō)。
      特別提到恩典,提到「恩上加恩」,兼且提到律法,叫人不得不聯想到上帝顯榮光的至聖所裡的施恩座。誰能想到,上帝會以這樣的方式顯現祂自己。這樣的榮光神學,這樣的上帝在凡塵之間,令人驚歎。這一個神學,會在「榮耀之卷」的部份繼續出現。
      你是否愛惜自己的肉身?祂不但願意道成肉身,也樂意寓居於你肉身的生命中。今天,這一刻就再次的歡迎祂吧!再一次的對祂說謝謝。每一天,在我們這有限和平凡的肉身中,帶著這有血有肉、甚至有七情六欲的肉身,來到祂面前,沒有被嫌棄,而是被認同和擁抱著,這有肉身的生命,是祂所造的。反之,我們有接納祂嗎?有緊緊捉住祂嗎?

十月三日 (第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約翰福音第一章

6有一個人,是從上帝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7這人來是為了作見證,是為那光作見證,要使眾人藉著他而信。8他不是那光,而是要為那光作見證。9那光是真光,來到世上,照亮所有的人。10他在世界,世界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11他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並不接納他。12凡接納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上帝的兒女。13這些人不是從血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的意願生的,而是從上帝生的。

      作者沒有像對觀福音(指馬太、馬可和路加)那樣引述以賽亞書的經文,[1]而是強調約翰是上帝所差來的,並且強調他是來為光作見證。作者一開始只說在這道裡有生命,這裡直言祂是真光,祂來到祂所造的世界。世界既是祂所造的,便是祂自己的。可是諷刺的是,這世界並歡迎祂,因為不認識祂。
      這「世界」指的是甚麼呢?世界不是一個人,怎會有能力認識這道呢?在約翰福音裡,kosmos這個詞既翻譯為「世界」,[2]也經常翻譯為「世人」。[3]整體而言,世界/世人對於這位創造世界的,是充滿敵意的;因為這世界仍由「世界的統治者」(和合本譯為「世界的王」)所支配(約十二31,十四30,十六11)。道成了肉身的主,來到這世上,可是「他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並不接納他」(一11)。
      然而,好消息是,因著祂的到來,「現在正是這世界受審判的時候;現在這世界的統治者要被趕出去」(約十二31)。本來這世界便不是屬牠的。誠如耶穌所宣告,這世界的統治者在祂身上是「一無所能」(約十四30下),牠已經「受了審判」(約十六11)。我們若屬這世界以及管轄這世界的權勢,是否願意棄惡易主,棄暗投明,呼求這光照在我們心裡呢?在此刻以默觀之心看清這世界在祂是一無所能。即是如此,祂若在我們心裡,世界的權勢也在我們生命裡一無所能。
      正如光照入黑暗中一樣,在暗中的人本可以敞開自己,讓光進入。「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九2)。再往下讀我們會讀到約翰福音中「住」的神學,至少早在第一章三十五至四十節裡,便提到兩位門徒跟隨主,並問祂說:「拉比,你在哪裏住(meneis)?」而主耶穌回應他們說:「你們來看。」作者接著說:「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裏住(menei)。這一天他們就跟他同住(emeinan)」(一39下)。
      住,這一個概念,和「接待」相呼應,就是款待對方進到家裡來,甚至住下來。耶穌來,誰願意款待他呢?作者,就是「信他名的人」。信,原來和接待或接納有關。不信,便會拒絕,就好比這裡所說「不接納」。我們說自己是信他的,可是我們有接納他嗎?有請他住下嗎?還有,我們有沒有同樣接納彼此呢?接納,就是愛和信任的表現。

[1] 馬可福音的引述句其實也來自出埃及記和瑪拉基書。

[2] 比如約一10;四42;六33;八12, 23;十一27;十二31,十四30;十五19;十六11, 28, 33;十七5, 14, 16;十八36, 37;廿一25。

[3] 比如一29;三16, 17, 19;六51;七4, 7;八26;十二19, 47;十四19, 22, 27, 31;十五18;十六8, 20;十七9, 21, 23, 25;十八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