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五日 (第37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七44-53

44「我們的祖宗在曠野,有作證的會幕,是上帝吩咐摩西照著他所看見的樣式做的。45這帳幕,我們的祖宗同約書亞相繼承受了,當上帝在他們面前趕走外邦人的時候,他們把這帳幕搬進承受為業之地,直存到大衛的日子。46大衛在上帝面前蒙恩,祈求為雅各的家預備居所。47但卻是所羅門為上帝造成殿宇。48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就如先知所言:49『主說:天是我的寶座,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怎樣的殿宇?哪裏是我安歇的地方呢?50這一切不都是我手所造的嗎?』51「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哪,時常抗拒聖靈!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52先知中有哪一個不是受你們祖宗的迫害呢?他們把預先宣告那義者要來的人殺了。如今你們成了那義者的出賣者和兇手了。53你們領受了天使所傳佈的律法,竟不遵守。」

      「其實,至高者並不住在人手所造的」,這話說在當時,聽起來是非常逆耳的。雖然,行傳的讀者既是生活在聖殿被毀後的年代,聽起來更有共鳴。在今天所謂的後疫情、基督徒網民對於實體聚會興趣怯怯的情況下,實體聚會本是基督信仰群體團契相交、彼此服侍的必備條件。可是,服侍這回事既不限於教內的人,禾場既然是不分教會牆內牆外,為甚麼要聚呢?
      先不說傳統上的崇拜聚會(話說初期教會聚集多為三、五十人,少數有八十人),聚之不可或缺在於,網上的生命交流,有心之人並非完全不可以深入,但也可以在不刻意用心下,流於最膚淺的吸收資訊,再多或進入知識的層面,但彼此之間可以零交流。講求生命之整全,眼神並肢體之交流,所牽動的身心靈各層面,牽涉著生命習慣的操練,學習付出與接受,操練噓寒問暖和專注聆聽,不一而足。超越電子社交媒體之單向瀏覽和簡單的留言信息,啟動整個人在場的思想情感的投入,這已不是一些人自然而然便能做到的。
      司提反引述自以賽亞書裡的話(賽六十六1-2上),其中「主說:天是我的寶座,地是我的腳凳。」這裡蘊含著上帝的同在不受限於殿宇或任何的教堂和建築,這不是說教堂的視覺和藝術設計並禮儀的進行沒有任何意義,而是說天地便是上帝的殿。這是舊約被擄子民已經學會的神學,先知以賽亞更是深明這道理。至於活於聖殿被毀後的行傳的讀者,應該不難領略。事實上,上帝的心意更在於他藉以賽亞對以色列民的提醒(即緊接於司提反所引的那一句)。上主說:
      你們要為我造怎樣的殿宇。⁄我所看顧的是困苦、靈裏痛悔、⁄因我言語而戰兢的人。⁄這是耶和華說的。⁄「至於那些宰牛,殺人,⁄獻羔羊,打斷狗頸項,⁄獻豬血為供物,⁄燒乳香,稱頌偶像的,⁄他們選擇自己的道路,⁄心裏喜愛可憎惡的事;⁄我也必選擇苦待他們,⁄使他們所懼怕的臨到他們;⁄因為我呼喚,無人回應;⁄我說話,他們不聽從;⁄反倒做我眼中看為惡的事,⁄選擇我所不喜悅的事。(賽六十六2下-4)
      其實,主喜悅或不喜悅甚麼,這一段說得清清楚楚。以色列民不聽從上主,祂呼喚,他們也不回應。這和如今要把司提反用石頭打死的「議會」成員(徒六15)彷如一丘之貉。司提反彷效以賽亞的話說:「你們這硬著頸項,心與耳未受割禮的人哪,時常抗拒聖靈!」司提反當然指的是他們出賣並殺害了耶穌。的確,這班由大祭司帶頭的,圍繞著聖殿敬拜與祭祀,但實則是抗拒聖靈者。上主豈在乎他們殿裡所獻的祭。借用以賽亞書裡的話說,他們是宰牛為祭物,心裡卻是殺害人;獻上最好的羔羊,卻殘害無辜的狗。
      我們的心真的不可再剛硬,不可再硬頸死不認罪。是的,低頭認錯等於承認過去所行的、所自以為義的,原來為上帝所惡。抗拒聖靈,便無法擁抱義。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四月四日 (第36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七35-43

35「這摩西就是有人曾棄絕他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領袖和審判官』的,上帝卻藉那在荊棘中顯現的天使的手差派他作領袖,作解救者。36這人領以色列人出來,在埃及地,在紅海,在曠野的四十年間行了奇事神蹟。37這人是摩西,就是那曾對以色列人說『上帝要從你們弟兄中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的。38這人是那曾在曠野的會眾中和西奈山上,與那對他說話的天使同在,又與我們祖宗同在的,他領受了活潑的聖言傳給我們。39我們的祖宗不肯聽從,反棄絕他,他們的心轉向埃及,40對亞倫說:『你為我們造神明,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這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遇了甚麼事。』41那時,他們造了一個牛犢,又拿祭物獻給那像,為自己手所做的工作歡躍。42但是上帝轉臉不顧,任憑他們祭拜天上的日月星辰,正如先知書上所寫的:『以色列家啊,你們四十年間在曠野,何曾將犧牲和祭物獻給我?43你們抬著摩洛的帳幕和理番─你們神明的星,就是你們所造為要敬拜的像。因此,我要把你們遷到巴比倫外去。』

      司提反的焦點是摩西曾被人棄絕,當年自己的同胞嘲諷他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領袖和審判官?」人所沒看上的,卻是上帝揀選的。「藉那在荊棘中顯現的天使的手」這說法,我們可能覺得有點怪。難道不是上帝自己「差派他作領袖,作解救者」嗎?這是舊約常有的情形。其基本的含義是天使是替上帝工作的,代表著上帝。被厭棄了,後又被隱藏了四十年。但上帝卻驗中了他,藉他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引領他們四十年在曠野,藉神蹟奇事顯明上帝的同在。
      司提反又引述申命記中摩西所說「上帝要從你們弟兄中給你們興起一位先知像我」(參申十八15)。這明顯是司提反的選材,或許也是第一個門徒對於律法書(摩西五經)形成的認知,對於摩西這位他們所高舉的上帝律法的代言人的重新詮釋。記念摩西,不是因那不可動搖的律法書,而是因為他在紅海、曠野四十年所行的神蹟,是因他指向一位要來的先知。摩西成為那先知的成喻(trope)。「所謂成喻乃是一種文學手法,把一事件、一個故事片斷、一個故事、一場戲、一段詩的含義,轉成一個文學單元,然後把它轉入一個新的歷史時空、敘事中,將它作為一個現成的意義置入。」[1]換句話說,我們若從律法書(即五經)認識摩西如何在上帝面成為先知—在這方面,讀五經裡的敘事有助於我們明白融會,便能形構一個先知的想像—後來的耶穌基督體現了律法書的精髓。
      四十年的神蹟的反面是「以色列家啊,你們四十年間在曠野,何曾將犧牲和祭物獻給我?」(徒七42;引自摩五25)。先知阿摩司所斥責的,是北國末年的情境,所以經文原是說:「我要把你們擄到大馬士革以外」(摩五27),但在司提反口中則變為了「我要把你們遷到巴比倫外去」。顯然他把南國被巴比倫所滅的歷史併入了。追根溯源,不論是王國時期拜摩洛,是追隨亞述或巴比倫的神明,和亞倫容讓以色列拜金牛犢的原因同出一轍。那時他們的心則是轉向埃及,以人間的君王和權勢為他們的倚靠。所以上帝轉臉不顧他們,以色列後來亡國也是出於這原因—他們轉向別神,上帝便轉離他們。他們棄絕祂(徒七39),祂也轉臉不顧他們。雙方反臉了,關係破裂了。
      今天,你是否也經歷過家人或朋友,和同事或教會的弟兄姊妹的棄絕。上帝的國若是如此,大家自相殘殺,就成不了形了。上帝的靈如何能居在其中呢!雖然上帝的國不如眼見,在不顯眼處,凡有人以上帝國的價值、靠著祂活出燭火星光,無論看起來多麼微不足道,那可是祂的靈工作之處。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引自《使徒行傳靈修札記第一單元》,一月十日(第8日)。

四月三日 (第35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七30-34

30「過了四十年,在西奈山的曠野,有一位天使在荊棘的火焰中向摩西顯現。31摩西見了那異象,覺得很驚訝,正往前觀看的時候,有主的聲音說:32『我是你列祖的上帝,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上帝。』摩西戰戰兢兢,不敢觀看。33主對他說:『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因為你所站的地方是聖地。34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確實看見了;他們悲嘆的聲音,我也聽見了。我下來要救他們。現在,你來,我要差你往埃及去。』

      摩西大概沒有見到逃難至米甸曠野之後,人生還有甚麼等著他的。回到埃及是不可能的了。回想當時的嘗試,大概是一場錯誤的鬧劇:自己想多了,把自己看得太大、太重要了。
      可是,就在他意想不到的時候,上帝藉著天使向他顯現。摩西見到荊棘中有火焰,必然好奇,沒想到上帝便在這時候向他說話。祂的顯現,不是只叫摩西有個神奇的經歷,而是要差遣他,為的是要回應祂的百姓哀哭悲嘆的聲音。
      以色列民大概都知道摩西的名字,意思就是從水裡救出來的意思吧(出二10)!原來,在他仍是嬰孩時裝著他的那籃子,和創世記裡的方舟竟是同義。他注定是要成為上帝拯救以色列民出埃及的媒介,向祂顯現的上帝原是要呼召他、差遣他。
      上個世紀的歷史學家湯恩比有個叫「退隱與復出」的理論,大意是說舉凡偉人必有一種因挫折而退隱,之後又復出的人生規律,比如此處的摩西,新約的保羅,還有釋迦牟尼、甘地等人也是如此。按這樣的說法,讀經之人若如此理解上帝的呼召,不免產生一種信仰的幻想,以為人生的、事奉的、事業的失敗,乃是醞釀將來的復出。可是,新約神學不是如此—彌賽亞國度不是以這樣的方式看人生以及的人的生命和時間。[1]
      人生是弔詭的,生命的藍圖不在我們手中。年輕的時候,我們規劃自己的未來;我們也如此栽培下一代。但不單外在環境有許多的不確定性,自古以來便如此,中國古人才以「變易」作為一套人生哲學—一切都在變易之中。事實是,個人的生命,從情性到抉擇,從喜好到挫折,都帶著不少的變數。今天,對於侃侃而談如何蒙上帝呼召的一些高調,這一代的教會群體多多少少帶著懷疑的態度。若有某牧師某領袖煞有介事的表達自己從上帝領受了甚麼異象。大概也有不少人不會毫不保留的相信,而是帶著觀望的態度,看未來有何下文吧!
      摩西蒙召作上帝的僕人,也遭以色列民的質疑。至於後來他如何謙和忠心的作上帝的僕人,成就帶領以色列民出埃及的事,故事本身不是司提反想說的。且待下回分曉。
      無論如何,但願我們若與上主相遇,我們也如站在聖地上,脫下鞋子,因恭敬而聽見上帝主的呼召。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黃厚基, 《只有這一生》 (台北: 主流, 2021), 頁270–74.

四月二日 (第34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七23-29

23「他到了四十歲,心中起意去看望他的弟兄以色列人。24他見他們中的一個人受冤屈,就庇護他,為那被壓迫的人報仇,打死了那埃及人。25他以為他的弟兄們必明白上帝是藉他的手搭救他們,他們卻不明白。26第二天,他遇見有人在打架,就想勸他們和好,說:『二位,你們是弟兄,為甚麼彼此欺負呢?』27那欺負鄰舍的人把他推開,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領袖和審判官呢?28難道你要殺我像昨天殺那埃及人一樣嗎?』29摩西聽見這話就逃走了,寄居於米甸地,在那裏生了兩個兒子。

      摩西是四十歲時因身分認同的問題「闖了禍」,是司提反這裡獨有的。或許配合著後來曠野的四十年,就是於八十歲時去見法老(出七7),叫後者釋放以色列民離開埃及去事奉上帝。
      司提反明言摩西是去看望以色列同胞—「他的弟兄」。多年來,摩西應該深知自己為以色列民,但卻享有埃及人的特權。他大可以繼續隔岸觀火,何必老大四十歲了,卻冒然行動。或說中國人四十不惑,[1]或說中年危機,或是戴著我們的文化眼鏡,或現代人的說法,更好的說法是「四十」乃聖經中具有象徵意義,能於曠野四十相呼應。
      摩西顯然是見義勇為,看見其中一個受了「冤屈」而想要「庇護」他。所以,說他在長年身分矛盾下,似乎看不下去了也對;說他是為了不公不平的事,不能再壓抑而視若無睹也對。不過,有一點卻是他的錯誤估計。原來他這一舉動,被助的以色列民卻不領情。後來他又主動替他們彼此之爭執主持公道,卻被諷刺他想要自立為他們的領袖和審判官。他們還以他先前出手打死那埃及人挖苦他。
      有點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明明認為自己不能再如此沒有骨氣,不想一生活在身分的矛盾中以致大膽活出自己、活出真我真性情的摩西,竟然一下如洩了氣的皮球,像是嚇壞了,拔腿就跑,逃到米甸曠野。司提反沒說其他細節,一下就跳到說,他在那裡生了兩個兒子。
      不知我們有沒有像摩西那的出於錯誤評估的行動,或是其他完全失算、或因一時衝動,以致悔不當初而逃之夭夭的經歷。司提反回顧之下匆匆離開埃及的摩西,轉眼被記憶的是一個寄居在異地的兩個孩子的爸爸。今天,寄居異地仍是許多人當下的經歷。轉眼,驟眼一看,孩子已長大。
      司提反追憶先祖,當然目的不在於緬懷。待續。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按猶太人的傳統,原來四十歲也有類似的說法,即辨識(discernment)。參Jerome Murphy-O’Connor, Paul: A Critical Lif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4。

四月一日 (第33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七17-22

17「當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日期將到的時候,以色列人在埃及人丁興旺,18直到另一位不認識約瑟的王興起統治埃及。19他用詭計待我們的宗族,苦待我們的祖宗,強迫他們丟棄嬰孩,使嬰孩不能存活。20就在那時,摩西生了下來,上帝看為俊美,在父親家裏被撫養了三個月。21他被丟棄的時候,法老的女兒拾了去,當自己的兒子撫養。22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辦事都有才能。

      司提反覆述的歷史帶著獨特的角度。是的,當時有一位不認識約瑟的王興起(比對出一8),司提反指出「他用詭計」待以色列民,「苦待」他們,「強迫」他們棄嬰。政策下來,考慮的不是人性、生命和關係,只在於施政者一心要達到的目的。不過,對於司提反而言,那是「上帝應許亞伯拉罕的日期將到的時候」。
      面對苛政,面對生命安全不可保,為了避免自己親生骨肉小命斷送的最惡劣命運,一般人怎可能想到那是上帝行使祂作為的時刻。施政者不會認為自己在使用「詭計」,更不會自視所用手段不人道。對他而言,所行的都是必須的,也是正當的。剿滅潛在的威脅,是天經地義的。
      出乎意料的是,誰會想到這邊廂摩西出生於這一歷史時刻,卻被迫遭棄。司提反隱去故事中摩西姐姐體貼的守望著那放著嬰孩摩西的籃子直到法老的女兒出現並把摩西撿起,也沒有提到她主動的建議請個希伯來婦人來照料養育摩西。法老的女兒當然辨認出這是希伯來人的嬰孩,當然也知道那殺嬰的惡令。卻接受了摩西姐姐的建議,叫她帶嬰兒的母親來,聘她照料摩西。
      這些細節司提反都沒有提到,只是聚焦在法老的女兒把摩西「當自己的兒子撫養」。誰能想到在這非常的時期,上帝會用這非常的方式保守了摩西。這主題在故事中非常清楚。但人生中,活在某些局勢中,我們會不會有法老之女的暗暗地做正確的事?
      話說摩西,司提反描述道:「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辦事都有才能。」誰說上帝不能用人的學識和才能呢?為了記念祂給亞伯拉罕的應許,祂畢竟有所預備,正如祂當初有所預備一樣。祂既看見以色列民所遭遇的,也有所預備。是的,既看見,也預備。[1]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1] 關於「預備」和「看見」的雙重含義,參黃厚基, 《信實與護佑》, 聖經詮釋叢書 (台灣: 台灣基督教文藝版社、中原大學基督與華人文化社會研究中心、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 2022), 頁343–44.

二月十三日 (第32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七9-16

9「先祖嫉妒約瑟,把他賣到埃及去,上帝卻與他同在,10救他脫離一切苦難,又使他在埃及王法老面前蒙恩,又有智慧。法老派他作埃及國的宰相兼管法老的全家。11後來全埃及和迦南遭遇饑荒和大災難,我們的祖宗絕了糧。12雅各聽見在埃及有糧,就打發我們的祖宗初次往那裏去。13第二次約瑟與兄弟們相認,法老才認識他的家族。14約瑟就打發人,請父親雅各和全族七十五個人都來。15於是雅各下了埃及,後來他和我們的祖宗都死在那裏;16他們又被遷到示劍,葬於亞伯拉罕在示劍用銀子從哈抹子孫買來的墳墓裏。

      本來出埃及是在約瑟以後的事,不過先前提早預告了,不過司提反是按著創世記裡的敘事中上帝在異夢中所預告要在埃及為奴四百年受苦待說的(創十五12-16)。然後他按雅各之後有十二支派,然後約瑟被賣到埃及,然後後來遇到饑荒,全族七十五人才全都遷到埃及。還好約瑟在法老眼前蒙恩當了宰相,上帝藉著他保存全族。
      司提反接著說,這全族後來都死在埃及。可是他卻提到「他們又被遷到示劍,葬於亞伯拉罕在示劍用銀子從哈抹子孫買來的墳墓裏」。他的記憶,或許指的是雅各逃離以掃後,事隔二十年重返迦南地,與以掃相遇後再分道揚鑣後的事。創世記裡說:「雅各從巴旦‧亞蘭平安地回到迦南地的示劍城,他在城的前面支搭帳棚。他用一百可錫塔從示劍的父親哈抹的眾子手中買了搭帳棚的那塊地。雅各在那裏築了一座壇,起名叫伊利‧伊羅伊‧以色列(「上帝──以色列的上帝」)」(創卅三18-20)。我們不能按現代的歷史學之重史實的角度來審視司提反重述(retelling),他的重述和創世記的記載有出入,不能用作證明創世記為真,他的重述為偽。比較合適的說法是,兩者都是以色列人對先祖的集體記憶和傳說,部分是口頭傳統。我個人初步的推測是,這屬於猶太詮釋中的他爾根傳統(Targum tradition)。
      更重要的是,司提反這一點再述,是要說明猶太人今天在此地的合法性。這是創世記寫到應許之地的寫法,也是司提反重述的重點。雅各買下地、築壇,都是要說明猶太人在此有生活於此地的合法地位。這也是為何雅各的眾子要把雅各安葬於麥比拉洞裡,因為那是亞伯拉罕向赫人以弗崙買下來的(創五十12-13;另參廿三1-20)。
      今天,甚麼是上帝應許給你的產業呢?當然,按新約神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已經藉基督得著聖靈為基業。另外,我們在基督裡也算是藉著應許而生的「後裔」。這在主裡的身分以及基業,在我們重述自己的故事,必須鑲入我們的自我認識裡。我們的故事,不單是自己。我們必須戴上一副從基督裡看見自己的眼鏡。不然,我們的故事只是被自己的力有所逮和不逮所定義,被世界的眼光所定義。然而,定義我們的是愛我們的上帝。同樣,教會也必須常常自我矯正,以上帝國的願景和價值定義教會的存在與作為。一所教會如何看自己、看教會內的群體、教會的事工、人事的成敗,都必須在以基督這鏡片來矯正。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

二月十二日 (第31日)

黃厚基傳道

今日讀經

使徒行傳 七1-8

1大祭司說:「果真有這些事嗎?」2司提反說:「諸位父老弟兄請聽!從前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在美索不達米亞,還沒有住在哈蘭的時候,榮耀的上帝向他顯現,3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和親族,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4他就離開迦勒底人的地方,住在哈蘭。他父親死了以後,上帝使他從那裏搬到你們現在所住的地方。5在這裏上帝並沒有給他產業,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但應許要將這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為業,雖然那時他還沒有兒子。6上帝這樣說:『他的後裔必寄居外邦,那裏的人要使他們作奴隸,苦待他們四百年。』7上帝又說:『但我要懲罰使他們作奴隸的那國。以後他們要出來,在這地方事奉我。』8上帝又賜他割禮的約。於是亞伯拉罕生了以撒,在第八日給他行了割禮;後來以撒生雅各,雅各生十二位先祖。

      大祭司問:「果真有這事嗎?」他問的是司提反果真如他們所言:「這個人不斷地說話,侮辱神聖的地方和律法。我們曾聽見他說,這拿撒勒人耶穌要毀壞這地方,也要改變摩西所交給我們的規矩。」司提反捉著被問的機會,認真作答並作見證。我們也當像他一樣,被問的時候,便把握機會為主作見證。不必預先思考甚麼,聖靈自會開啟我們的心思。但未到那時候以前,我們或許也要像司提反一樣,熟悉聖經的含義。
      司提反娓娓道來,追述道:「從前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在美索不達米亞,還沒有住在哈蘭的時候,榮耀的上帝向他顯現,對他說:『你要離開本地和親族,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如果我們以此對照創世記的記載,起初是他拉帶著亞伯蘭和羅得去到哈蘭,後來上帝才在哈蘭向亞伯拉罕說話(創十一31-十二3)。無論如何,最後「上帝使他從那裏搬到你們現在所住的地方。」然後,起初「在這裏上帝並沒有給他產業,連立足的地方都沒有,但應許要將這地賜給他和他的後裔為業。」司提反又說到後來亞伯拉罕的後裔卻要寄居於埃及為奴,直到上帝把他們帶出來,說:「以後他們要出來,在這地方事奉我。」上帝也按著應許賜亞伯拉罕後裔,這樣才有了以撒,然後才有雅各,並他的十二個兒子。
      基本上,司提反是說,上帝按著祂的應許帶領先祖一再回到以色列民當時的所在之地。而他們也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後裔。在述史之中,司提反的重點是上帝的應許。若我們也回顧自己的一生,或家庭的歷史,我們所記念的是甚麼呢?會不會在我們的生命故事中,也譜寫著上帝的應許?

你的回應:

你的禱告: